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健 《中国教师》2011,(16):72-73
<正>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是教育的首要条件。教育没有了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等于零。那么,怎样理解师爱,师爱与其他的爱有什么区别和特定的要求呢?一、师爱是一种"公爱",而不是"私己的爱"所谓"私己的爱",就是个人之间的爱,情爱、友爱、手足之爱、亲子之爱就属于此类。这些爱可以感人,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3.
"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指,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和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换句话说,教育的对象是指所有一般意义上的人。可以作进一步的阐释,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使之成为真正社会化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4.
李政涛 《人民教育》2020,(20):13-15
<正>未来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整体式、体系化中的变革与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化":"现代化",基础教育全面走向教育现代化;"体系化",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科学化",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走向"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生态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创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5.
一、英国学历制度以服务经济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大众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具有体力或脑力为主的分工,但各自的社会价值的创造和个体身份的尊卑不应有贵贱、高下之分,在学历制度上应为体力从业者和脑力从业者构建同等的体系,而非设置障碍或区分高下。因此,英国学历制度体系中既有高层次的学术教育,也有高层次的技能教育,而且受教育者还可以灵活地在  相似文献   

6.
全纳教育理念被从事特殊教育的人日益熟知,但这个理念最终是面向全体人群,因此,对于普通学校的师生来说,对于特殊人群应该所有了解。文章选择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样本,分析了教材中所提到的特殊人群,然而这些"弱者"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强"的一面,事实上",弱者"本身并"不强"。  相似文献   

7.
<正>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创新创业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广谱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教育原则,这些政策导向指明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广谱式"发展的重要趋势。所谓"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贯穿于高校教  相似文献   

8.
<正>《诗经·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经时代已经出现了男女贵贱的差别,男孩把玩的是玉质礼器,女孩却只能弄"瓦"。"璋"是"半圭",相对明确,那"瓦"是什么呢?《毛传》释"瓦"为"纺塼",关于"纺塼"是怎样的物件却众说纷纭。文本拟就"纺塼"的具体所指作一番剖析,并进一步探讨"瓦"的涵义。一《毛传》注"瓦,纺塼也。""塼",本作"專",后加  相似文献   

9.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个论题虽不新鲜,但绝非陈旧、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正确认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一)对“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据2010年11月28日<南国早报>报道,大学生何于伟毕业后当送气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全国各地的网友针对何于伟这位大学生送煤气的"武汉第一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大学生"送气哥"有着多重的积极意义.首先,这是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开始拿掉"高贵"的帽子,放低就业期望值,更贴近生活地谋生存,开始务实填肚子,这是由一心求轻松、一味谋体面向更务实而理性的就业方面转变.另一方面,这是对体脑鸿沟的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均是劳动,仅是劳动方式的不同,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更不应有天壤之别的待遇.  相似文献   

11.
个体心理、个性人格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解决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特别强调"面向全体",而在集体教学中,只有"兼顾个别",才能称得上"面向全体"。个别化教学就是适应个别需要的,使每个人有其特色的,同时又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的总  相似文献   

12.
<正>透过技能大赛重奖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着的职业贵贱之分,以及体面就业在我国的特殊含义。如何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尚需要我们多一份思考,明晰自身的一份责任。逐步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不同行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差别较大。世赛选手被评为教授引发反响,就反映出我国在职业准入上的随意性。我们需要通过舆论与政策在全社会建立起"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无贵贱  相似文献   

13.
人的"潜能"生而有之,人的超越性、非规定性决定了人不懈地追求潜能的实现。教育的本真正是充分、全面地发展人的潜能,使人成为人。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实现何种潜能都要取决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人的潜能是有理知潜能,它有实现相反潜能的可能。当今的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使得教育本真偏离,人潜能的遮蔽。教育要回归本真,不仅要面向"抽象的人",发展人的"类潜能",更要面向"具体的人",发展人的"种潜能",使得人的潜能得以去蔽与实现。  相似文献   

14.
网络雷词“伪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娘"源于日本,由于网络新媒介的产生,于2010年传入中国。"伪"字义项在古代有中性与贬义之分,后来作为纯贬义词应用于当代。"娘"字内涵由指称"少女",最后取代"孃"字,指称"母亲",由单纯的称谓词发展为贬义色彩词,这些都是由社会习俗的发展演变造成的。"伪娘"一词在中日两国的理解也不同。在中国,"伪娘"的意思在当前文化背景下主要表现为"没有阳刚之气的男子",而在日本,"伪娘"指"长相俊美,具有女性外在特征的男子",没有任何贬义的存在。这些差异是由两国思维方式、词素意义、词彩以及理解角度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教育家的“类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家的"类本性"是教育家的整体规定性,既是人的"类本性"之特殊,又是教育家群体性与个体性之一般.教育家"类本性"为社会分工所决定,是历代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社会交往中自我创生成果的积淀与遗传,具体体现为教育家的整个身心与教育融为一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人与做人合一等基本品性.探索教育家"类本性"有助于形成一种"超我"的同化力,促进教育工作者的"类化",延续与扩大教育家队伍.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教育的启蒙任务还是教育的救亡任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则有着不同的理解。救亡范式下的教育变革把人理解为器物之材,仅仅关注人作为手段的工具性价值,把人培育成为民族救亡之"材"料。随着启蒙精神的深化,教育变革开始关注到人本身作为一种自足性的目的而存在。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也逐渐从培养"器物技艺"层面上的救亡"造材"转换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觉醒"立人"。教育要以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为己任,要"使人成人",而不能"使其成为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混乱与专制统治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启蒙立人之理想一次又一次停留于观念层面。  相似文献   

17.
"分层成功教学"不仅有"分层教学"的特点,如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次的教学,也有"成功教育"的特点,如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习不断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分层成功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条件",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标宗旨。  相似文献   

18.
“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内涵王俊英“面向全体,因人施教”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中,有关教育与发展之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它表明了一种教育主张或称教育观念。首先,从教育哲学看,它体现了对儿童(人)的尊重。每一个儿童都应受到重视,都有同样的享受教育的权利。这种...  相似文献   

19.
成语的出现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有关,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是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前提。本文根据有关资料,从文化色彩的视点,指出槐桑是分别象征尊卑不同身份的人,指桑骂槐是弱势者对强势者含沙射影的谩骂方式;鸡狗皆为禽兽之物,无贵贱之差别,指桑骂槐不同于指鸡骂狗。  相似文献   

20.
个性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内心系统和动力组织。人的个性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比如一个人的性格中活泼好动与沉静之分;气质有外露与内向之别;情感有奔放与细腻之异;智力中有的记忆力强,有的观察力强;待人接物中有的豪爽热情,有的幽默含蓄,这些都是很难分出优劣来的。个性别无优劣之分,但存在着成熟、完整、自由等程度上的差别。一、体育课发展学生个性的理论依据第一,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与活动。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