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童话中的性别书写与角色定性《格林童话》中女性空间布局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从古至今的童话故事,不难发现故事中的女主人出现的场景以及随之出现的道具,基本都是在室内而且其中家庭居多;而男主人公则恰恰相反,大多是在室外。这与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几乎吻合。《格林童话》所包含的"性别刻板印象"分别体现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包含所处的空间布局与才干的描述上。固定的女性空间布  相似文献   

2.
生理决定论把性别看作个人的基本属性特征,而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性别不是个人的属性,是由社会建构的.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社会性别差异在幽默话语中的特点,发现大学生在幽默话语中的社会性别建构差异比较显著,男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权势功能的幽默话语建构其身份,而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团结功能的幽默话语.  相似文献   

3.
童话对儿童创伤经验的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是由内在的、相互对立的力量构成的发展中的矛盾统一体。创伤经验是心理内部冲突的表现,它是打破虚幻的自我、重新构建主体的积极力量。童话运用语言对创伤经验进行表征,使主体欲望得以表现,儿童无以名状的内在焦虑也由此转化为外在的具体所指。从而有助于儿童对主体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4.
人们一直为生理区别和社会文化传统所制约,并形成了特定的社会性别形象。由市场主导、媒体强化的消费却改变了这一切,成为社会性别形象进行主体建构的动力。它使原本固定的社会性别形象成为可消费的商品,人们因此有了选择的空间,选择强化了个人的主体性,又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性别形象,这就是社会性别形象主体建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基于女性书写的性别特征,简要追溯西方女性书写的历史,评述女性书写的性别语境,分析以性别为基础的女性书写取得的成就,探讨了性别概念的定义,肯定两性的差异,强调无论是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都是父权文化下的体制建构.同时指出其性别策略书写:双性同体、身体写作、女同性恋书写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业已出版的中国童话作品中随机抽取出版于1980年前、1980年及之后的各20篇为研究对象.统计结果显示,出版于1980年前的童话作品中,男性出现的频次显著高于女性,而出版于1980年及之后的童话作品则不存在这种显著差异.对两性职业角色的比较发现,男性从事的职业远比女性丰富,且女性从事的工作大多局限在家庭.文本个案分析也证实了童话作品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不过现在已经有少量童话作品对传统的两性职业角色分工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也随之日益发展壮大,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功能不仅在于进行信息的传播,还在于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指引和行为活动的暗示,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文化的建构和强化具有导向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可能会传播社会的积极一面,但是有时也会相反.例如对于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和固化,大众传媒就在其中起到了很深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本文对大众传媒如何建构性别文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传媒发展的新方向,以促进性别观念和性别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生理性别是先天的,而社会性别是后天获得的。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折射出社会群体的社会性别观念,对儿童建构社会性别有重要影响。文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观察俐侎人在育儿习俗中对待男女两性儿童的具体差异,探讨分析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对儿童社会性别构建的功能,提出如何因势利导,合理发挥育儿习俗的作用以推进两性平等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侯艳兴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2):38-40,48
民国时期的社会性别文化是一种复合且复杂的文化形态,对女性产生了多重压迫与逼仄,更有甚者,使得女性走上了自杀之途。对于女性自杀的原因,不能仅作表层分析,而应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做深层的分析。女性自杀乃是受到了社会性别隔离与社会性别潜规则之规训。她们虽然身处现代都市空间,但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与社会性别分工对其影响依然存在,且在都市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推波助澜之下,至深且固。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世界童话的始祖安徒生到20世纪中国童话的拓荒者叶圣陶,童话除了被赋予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还体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20世纪世界各国的作家,尤其是童话创作者。循着西方世界童话的气息,叶圣陶先生吹响了中国童话的号角。他向往着童话般的生活,怀着天真纯洁的童心,运用儿童想象的方式,通过儿童视角创作了大量童话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脉搏以及少年儿童和作家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传统儿童教育观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大大下降。习作教学离儿童立场渐行渐远,情感缺失,内容空洞,语言固化。为此,我们需要听儿童的声音,探寻儿童视野下的一条以儿童的思考和独特体验为前提,儿童的观察和当下生活为窗口,儿童的语言和再造想象为平台,儿童的评价为标准,充满童趣的儿童化阅读为提升巩固的习作之路,让儿童在生命的林子里尽情地书写属于他们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性主义的学术基础和理论核心。社会性别不同于先天存在的生物性别,而是后天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的社会建构。本文着重从教育形态的视角,探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基本教育形态对社会性别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社会性别理论对于教育形态的导向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伊芙琳》选自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中第四篇,该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处于劣势的女性角色伊芙琳。受20世纪的爱尔兰深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毒害,男权主义和宗教势力盛行,女性无疑被套上了多层枷锁,伊芙琳就是丧失地位和话语权的弱势女性代表。文章从伊芙琳角色的显著特征、性别形成过程及其悲惨结局清晰地展示了弱势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儿童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别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咏 《教育导刊》2005,(3):11-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女性主义研究中,与表示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性别"(sex)相对,用"社会性别"(gender)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期望、要求和限制.社会性别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约定.因此,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积淀形成的结果,由此便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文化是一定社会中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文化中所共享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社会作用及象征意义等.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社会现象,是一种指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观念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5.
童话是儿童教学的一种重要载体。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的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故事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童话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出来的,运用了想象、幻想和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段,给儿童提供了认知世界的一种文本。正如有人提出“童话是儿童与大自然的对话,童话是儿童与自己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81):175-176
童话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作为童话最重要部分的童话精神体现为幻想的品格、快乐的原则、诗意的境界和游戏的精神。童话精神是儿童德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童话具有德育的天然优势,体现为童话生动的道德人物形象、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丰富的道德形式,其德育功能体现为童话的审美感染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7.
童话的幻想性与游戏精神为儿童的成长注入了活力,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为儿童的道德养成和创新思维的萌发提供了契机。传统的"抒情派"童话和具有现代意识的"热闹派"童话在不同的时期呼应了儿童素质培育的需要,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童话的幻想性与游戏精神为儿童的成长注入了活力,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为儿童的道德养成和创新思维的萌发提供了契机。传统的"抒情派"童话和具有现代意识的"热闹派"童话在不同的时期呼应了儿童素质培育的需要,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以评价理论为语篇分析工具,通过分析媒体服饰话语中态度资源的使用揭示此类语篇中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身份建构的差异,从而解构语篇中隐性的性别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身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婚姻都影响和形成了他复杂的性别观,而他的性别观又在他刻画的女性人物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在其小说中表现社会性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海明威向人们引荐了一条解决社会性别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