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常所说的反义词即是指意义相反的词,着眼其“异”,其实反义词不仅有“异”的一面,还有“同”的一面。反义词中的“同”,即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是构成反义词的基础。同时在共同的意义领域中它又有对立的一面,“异”是“同”中的对立关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反义词是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哲学方法论作比较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既有继承的连续性又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或超越性,即既有“异中之同”,又有“同中之异”。作者先就在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等六个方面的“同中之异”作了扼要介绍,进而着重就都十分重视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哲学方法论及其研究的主题和使命,在理论品格上的连续性和共同点的“异中之同”逐一作了比较,进行了较为深入详尽的分析、论证,展现了两位伟人的哲学家和辩证法大师的风采。  相似文献   

3.
追求合适: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同”与“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与教学变革中应该追求合适,合适的境界需要求同存异。变革中的“同”主要是指变革的理念、思想和精神实质的共同性,而变革中的“异”,则是指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差异性。不求其同唯求其异,就会迷失变革的精神,失落变革的意义,但唯求其同不求其异,则会迷失变革的根本,失落变革的实在。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应该是和谐的,和谐的本质是差异,变革中不仅要追求共同的理念和精神,而且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从调动全员积极性出发,尊重而不只是承认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2010,(7):20-20
“杏林”和“杏坛”虽然都与杏子有关,且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的意思却差别很大,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虽然是一篇作者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的体会文章,但它的字里行间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华伟昌同志走上编辑工作岗位时也已经四十好几岁了,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可他不仅学了,而且还学得相当好,这不得不让我们年轻人为之钦佩。在我们的工作中常有这种现象,能写消息的,不会写通讯;能写通讯的不会写评论;稿子编得好的却不善采访,等等。虽不能要求记者、编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至少也应该有几样拿得出手。常言道:记者编辑应是“杂家”、“多面手”,怎样才能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呢?没有其他办法,就是从现在起就认真地学起来。对编辑、记者应成为“杂家”、“多面手”之说,有人是信心不足的,编者以为,本文对我们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意义重大 ,是解读、阐释作品的重要原则。在“解诗”活动中 ,虽有读者主观因素参与 ,但探求结果越契合作者作品原意越好。在“用诗”活动中 ,往往能突出表现用诗者的创造性 ,但是正确深入理解作者作品原意是重要前提 ,不能很好地“解诗”就不能很好地“用诗”。  相似文献   

8.
孔子和苏格拉底同为中西文明史上的先哲。“仁知统一”是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理想的特征,它与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在把认识论与伦理学相统一方面不谋而合,但二者在本质上也存在着差异。分析二者之间的同和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沟通、融合、互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文学创作中“犯”与“避”的辩证关系,历代学者谈得不少。远的不说,单是明清两代几位杰出的小说评点家,就有许多十分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小说评点开创者之一、晚明小说美学家叶昼,曾在谈及《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时,指出:“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并以几位同是具有“急性”性格的“水浒”英雄为例,说明作者在刻画他们时,能充分把握其性格中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0.
“诚同”是苏轼反思新旧党争,为化解君子小人争斗不止的政治文化困境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借助对卦象的解释,对“诚”“同”关系及“同”“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指出“诚”“异”乃是“同”的基础与前提,强调了“诚同”发乎真情至性的自然属性,表现出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诚同”概念以对老庄哲学的改造与升华超越了宋儒文化观念的狭隘性,成为苏轼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七月”诗派,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为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的发展进行过有益探索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它活跃于抗战诗歌发展的全过程中,在抗战诗坛上影响最大。“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初期,它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并在胡风的支持与扶佐下不断发展。由于《七月》杂志本着在编辑上“尽量团结而且号召能够共鸣的作家”,从而“源源地发现从实际斗争里成长的新的同的道伙友”①宗旨,“七月”诗派一开始便拥有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其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胡风、绿原、鲁黎、阿城、邹获帆、冀沾、彭燕郊、…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课前看了相关教材,故于课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是什么关系?”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细节,并认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而就不假思索地告诉学生:“拜上帝教是一种宗教,而拜上帝会是其具体的组织机构。”当时这样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课后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不确定,因为我本身并没有研究过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化”的误区有三:一曰自误;二曰他误;三曰自误加他误。“化”的涵义有三:一是编辑既是编辑学学者,又是他学科学者;二是编辑只有学者素养“量”的加深,而不应是“质”的擅变;三是编辑对此事应享有一定的权威。为人作嫁,自己“已婚”,方可服人。“化”的目标,就总体讲,既非一个“点”,也非一条“线”,而应是一个“圆”。化要因时代而异、因职守而异、因任职资格而异、因人而异。化的目标,实际是从业的起点、功业的标尺、敬业的精神、竟业的理想。表现于“两才”和“两力”,即肚才、口才、眼力、手(笔)力。  相似文献   

14.
顺德广府话“阵间”与普通话“一会儿”都是常见的表示短时义的词,二者同异并存。“阵间”没有否定形式,普通话“一会儿”的羡余否定形式是“不一会儿”。在表达方面,方言“阵间”存在时情标记和特殊量词“个”,有特定的表达功能,普通话中没有。  相似文献   

15.
汉代传《诗》者有今古文之分,至郑玄集其大成;宋代说《诗》者又有“攻《序》”与“尊《序》”之争,至朱熹集其大成。他们虽然都是以所谓“经学态度”去注释研究《诗经》的,但二者之间的对立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那么,这两个各自统一过一个时代而又互相对立的《诗》学体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曾以“汉儒重训诂,宋儒重义理”为说,而视汉学为“章句之学”,宋学为“义理之学”,谓“章句训诂不能尽餍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云云(《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以此泛泛地概括汉宋学术之异虽然也来为不可,但如径谓此即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异,则大不然。其不然之辨有二: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读者     
编辑工作离不开作者与读者,但相比较而言,编辑与读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不仅因为编辑工作的任务是替读者负责(文本是否有阅读的必要以及是否有阅读的可能),而且也由于编辑本身首先是一名读者。我国当代编辑史上的著名人物赵家璧先生说,他是“从爱读书,成为爱编书”。这个经历无疑有普遍意义。但编辑之为编辑,却是在于他同一般读者的区别,这种区别的结果,使编辑能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可以被  相似文献   

17.
“疏”与“堵”是相对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思想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堵”常常是“堵”而不住.而“疏”则能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作”与“做”这对分化字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分辨难度较大。但二者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与“做”的交替使用有渐增趋势,应在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简明易推广为原则,适度地对“作”与“做”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9.
方忻悟 《学语文》2008,(4):46-46
一、教材中“通”与“同”使用的混乱情况 翻阅近年几家出版社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在古诗文注释中,训诂术语“通”与“同”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现以三家教材为例:  相似文献   

20.
“应用题”与“解决问题”既不是完全等同,又不是完全的创新,两者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只要找到“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变与不变,找到继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就能实现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渐变,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