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武器,日新月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又诞生了许多奇妙的新式武器。能窃听情报的子弹国外有人研制成功一种能窃听情报的子弹。这种子弹的外形和普通枪弹相仿,只是子弹弹丸不是实心的,而是在子弹头内藏着微型传声器,能记录并传送出它所窃听到的声波信息。当侦察兵把这种子弹发射出去后,子弹头内的窃听装置便开始工作,它可以为侦察兵侦察前进道路上敌人的活动情况。要是这种子弹射中了敌人指挥部,就等于在敌人内部安插了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是现实的,关键在于它牢牢地并真正地抓住了“现实的人”,从而为自己的理论找到了真正现实的“切入点”,同时也为生活或生活世界找到了真正现实的主体。当然,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探索历程十分艰辛,尽管如此,我们仍不难从中读出马克思生活世界视野中的“现实的人”的丰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脑的可塑性不是脑组织对损伤所做出的消极被动反应,而是大脑对环境积极适应的特性。目前,脑的可塑性研究进展主要集中于脑解剖的可塑性与脑机能的可塑性上,其中脑机能的可塑性表现为认知的发展与行为的改变两个方面。脑的可塑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早期经验和环境、脑损伤、性别、营养、压力、疾病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围绕土地房屋征用拆迁出现的矛盾日益增多。失地农民也从采取比较温和的抗争方式——"弱者的武器"转变为相当激烈的"以弱者身份为武器",这种转变是内在与外在多重因素促成的结果。当大多失地农民"以弱者身份为武器"来抗争时,不管对其自身还是整个社会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法避免失地农民"以弱者身份为武器"抗争悲剧的一再发生,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  相似文献   

5.
学习迁移     
《中学生物学》2005,21(9):62-62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知识的学习是达到“应知”的目标,技能的学习是达到”应会”的目标,而学习的迁移则是要达到“应变”的目标。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更好地支配、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学习的目标不只是把经验贮存于大脑中,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但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经验,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用通过迁移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从逻辑规定、历史发展过程、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今天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因此 ,要注重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推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推进人的智能发展 ,推进教育事业的前进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属性,关于人的问题总是现实的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本质属性、以人的本质为核心范畴的实践人本思想,现实个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底色。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对于马克思实践人本思想本质的深入探究,必须以其存在发展的逻辑为前提和必需。应该说,马克思实践人本思想的历史演进逻辑以其存在基础、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作为三重向度,与现实的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一切都应该按规矩办事,但在儿童的世界里一切都充满着未知。他们用一双好奇、探究的目光来看待一切,有时做错了事,遭到斥责还不知所以然。这就需要我们为人师者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了解了儿童的心理后,再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教育,当然也包括惩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实践论的世界观,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是描述世界规律的学说,而是实践的、革命的理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也是其理论的主体原型.马克思主义正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而展开意识形态批判,使得自身既具有“解释世界”的理论性,又具有指导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没有本体则空,本体没有辩证法则亡,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本体论与辩证法的逻辑统一。"物"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通过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基石的考察揭示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物"是能够认识其他物的物,能够创造其他物的物,能够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物——现实的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以人为本的辩证法,是人自身的能动。坚持以人为本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1.
苏岑 《学习之友》2014,(4):62-62
懂你的人,会用你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一个人若不能真正做到懂你,那他的爱,越深越磨人。  相似文献   

12.
蒯因作为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以语言哲学视角对于翻译活动进行了经典解读,而现代翻译活动受到实际社会文化变迁及科技发展等因素影响,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本文试图将蒯因在语言哲学层面提出的“翻译的不确定性”与现实世界中的翻译不确定现象进行联结,简要回顾了“翻译的不确定性”概念和现实世界影响翻译的因素,并结合现代中国若干时期翻译的历时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译者的主动性和个人背景在翻译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外部世界各种变量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晋迪 《考试》2008,(11)
武器与和平似乎是一对极端对立的矛盾:只要人类依旧痴迷于研发高精尖武器,持久的和平也许就永远遥遥无期;但是,离开了武器的保驾护航,哪个国家又能真正飘荡和平的阳光呢?所以说,武器与和平是一个即对立又统一的哲学问题。超级武器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人类推向不归路,但同时,超级武器也可以使人类更理智、更克制,有利于世界各个势力集团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分歧。于是,帕斯卡说: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韦格蒂乌斯说: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  相似文献   

14.
在准备人教版必修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材料时,我发现下面一段文字: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镕镕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相似文献   

15.
分裂是当前心理科学所面临的威胁其学科地位的重大问题。而脱离“战役”设想的“遭遇战式”研究横行是造成心理科学内部分支学科林立与研究主题“无公共根基性”涣散的根本原因。伴随进化心理学与进化神经科学的兴起,一种“在心理的天然连接点上对其进行划分”的“行为和脑的进化史观”有望将心理学内部相互割裂的分支学科与研究主题联系起来,并为心理科学的整合运动提供一种“战役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可以说,旧哲学的出发点是实体或本体,行两极性、中心论之思维;新哲学的立足点是关系或价值,讲相关性、共生论之思维。为此,21世纪面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之离合与抑扬,作整体的、历史的与理性的反思。尤其对马克思的“为我而存在”的主体性原则再阐释更具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而看出:人与世界关系是对象性和“为我性”的统一;实践是历史哲学的“普照之光”,是编织人与世界关系之网的纲目;马克思的实践观同时贯注着共生的思想。本文拟以人与世界关系之维为视角,阐述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出路:人与世界的共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其变革的实质并非创立了一种新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而是实现了其哲学的人学转向。马克思在批判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人类世界为主题,从现实的人出发,从而实现了哲学主题和出发点的人学转向;同时,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解和把握人类世界及现实的人的根据,即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其哲学的建构原则,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由此实现了其哲学对象及其根本内容的人学转向;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去审视现存的人类世界,揭示受资本统治的现存人类世界人的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由此提出改变现存人类世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从而实现了其哲学价值目标的人学转向。  相似文献   

18.
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所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很有必要。目前,学术界对恩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研究问题逐渐增多且日益走向成熟。文章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含义及其研究综述解析,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王鸿雁 《上海教育》2009,(15):75-75
历经新中国教育发展全过程的吕老,总结70年教育工作的体会时说:"集中起来可以讲两点,第一点是认识到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第二点是认识到教育和人的关系。"吕老解释说:"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要为社会方方面面服务,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教育又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所以研究教育必须要了解社会、了解人。”当前社会在不断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信息技术和脑科学肯定会给教育带来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不是抽象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也就是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现实的人、人本身或人的现实需要。因此,“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真谛: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现实需要出发,最终又回到人,回到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回到人的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