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2.
阿Q“恋爱悲剧”之后,在未庄生计无着,不得已到城里混了一趟,谁知却顿时“阔”了起来,用时髦话说就是“中兴”了,于是得到了未庄人的新“敬畏”。通观未庄人对阿Q的敬畏,似乎只有两回。一回是阿Q自称姓赵,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之后;另一回就是阿Q“中兴”重返未庄之时。其实,未庄的人们似乎从未真正地“敬”过阿Q,赵府、钱府的人且不说,即使是王胡、小D之流,也敢于对他“大不敬”,甚而至于动手同他对打,让他碰几个响头,逼他承认是“儿子打老子”,或自轻自贱为“虫豸”。只是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未庄人反倒对他有几分敬畏,原因自然不在…  相似文献   

3.
赵白眼——一个不该忽视的小人《革命》一章的开头这样写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鲁迅先生用了这个妙趣横生的开头,以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作为绍兴光复这样庄严事件的补充,意在说明人们对革命的冷漠,他们更关心的是身边的小事。但能作为革命事件的补充,也说明了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在未庄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未庄的大事。这首先是因为两个人在未庄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此时阿Q刚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不久,又加上他手头有便宜的货,所以他的一举…  相似文献   

4.
阿Q新传     
阿Q是农民出身,总说自己“以前阔”,这回他是真阔了。这几年,阿Q到城里打工,每天都是起早摸黑地干,手里的钞票也越积越多了。他终于当上了万元户,盖起洋房,出人头地了。  相似文献   

5.
阿Q新传     
阿Q是农民出身,总说自己“以前阔”,这回他是真阔了,这几年,阿Q到城里打工,每天部是起早摸黑地干,手里的钞票也越积越多了。他终于当上了万元户,盖起洋房,出人头地了。  相似文献   

6.
阿Q开厂     
话说时光飞逝,阿Q重新投了胎,又到世上来混了。从城里逛到未庄,就看见假洋鬼子办了一片厂,发了大财。阿Q心里怪痒痒的,心想要娶吴妈没钱不行,干脆,我也办厂!再说了,他假洋鬼子是个什么东西,他都发了财,妈妈的,老子我当然更该发财! 开什么厂呢?这难不倒阿Q,他刚跟城里人学了一套经世哲学:工厂想赚钱,先从满足底层人民的需要做起。于是阿Q决定先深入未庄的基层,搞好市场调研。想来想去,他想到了未庄最被人看低的“异端”——小尼姑。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的性格本质是由“奴隶意识”和“帝王意识”构成的。阿Q是一个象征符号,他是对中国人的高度的精神本质的象征,而且未庄的所有人都与阿Q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成。《阿Q正传》采用的是一种反讽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8.
阿Q死后……     
“嚓”的一声,阿Q的人头落了地,尸体放在火葬场三天两夜都无人认领。但三天一过,教科文组织讨论把阿Q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这个消息立刻在未庄产生爆炸式效应。未庄政府立即召开三天三夜的会议,会上当即决定修建一座豪华大墓为阿Q安葬,并建一座博物馆,美其名曰“阿Q博物馆”。建博物馆的资金决定挪用教育资金。决定一传出,便遭到教师们的一致声讨,还动用了罢课这一狠招,但未庄政府不为所动,决定将其“决定”执行下去。然而,未庄政府还是比其他人稍微迟了一点。小D首先把阿Q头上的癞痢头皮取了下来。他把这些制成标本到处展览,并租借放大镜使…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原名作过饶有风趣的考证。鲁迅写道:“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  相似文献   

10.
阿Q是鲁迅先生“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而塑造出来的经典文学形象,本来是许多碎片的拼合,我把这个拼合体支离开来,应该没有大碍。头“Q”大约是阿Q头部的象形:一个椭圆形的脑袋后拖着一条并不直溜的辫子。当然,阿Q头上最惹眼的具有标志性意味的绝不是辫子,而是那“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癞疮疤虽不至于“化脓时艳若桃李,结疤后光照人间”,2006.03倒也不值得过分渲染,因为这生理缺陷很犯阿Q之忌讳。不可不提的是阿Q的“见过世面”的眼睛,这眼睛见过城里人用葱丝煎鱼,见过城里女人走路时扭身子,见过城里“小乌龟子”搓麻将,还见过城里…  相似文献   

11.
阿Q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他也曾一度“中兴”过.那是由小尼姑“断子绝孙”的骂声,导致了阿Q的恋爱悲剧,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也是小说内在线索的铺展.围绕着这个线索,作者写了中秋后阿Q的“中兴史”,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衬,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这时的阿Q是发了财的.因此他又得到未庄人们新的敬畏.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把握阿Q的形象特征以及未庄的文化环境。2.理解阿Q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意义。3.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教学过程】[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先来看看小说的结尾(PPT显示,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阿Q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尽管这最后的结局似乎仍带有喜剧意味,但无论如何,生命的消逝总是令人叹惋的。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PPT):1918年,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21年,《阿Q正传》横空出世,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再次听到“救命”的呼声,只不过这次需要被救的对象是阿Q。  相似文献   

13.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7,(4):128-128
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原名作过饶有风趣的考证。鲁迅写道:“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  相似文献   

14.
一、把“阿Q”读成“阿鬼”…… 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正传》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其第一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姓,而且也搞不清楚他的名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相似文献   

15.
文化意识落后于生活实践是一种常态。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一句话就解决问题,实践探索也很容易展开,“摸着石头过河”.做错了可以重来。但是要打开心胸.克服封建性意识形成的封闭心理.那就不是朝夕之间的事。因为它是在闭关锁国的历史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个重要基点。就是思维的封例性。鲁迅先生这样描写阿Q:“他又很鄙薄城里的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葱煎大头鱼,未庄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这是排斥异端.不能宽容他物的典型描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的风暴卷到未庄,一群鸟男女神情慌张,连赵太爷也对阿Q刮目相看: “老Q,赵太爷怯怯迎着低声叫。可是,革命风暴刚过,阿Q去找假洋鬼子,文章写道:“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蹩进去……”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怯怯”一词,为什么在不同语言环境里情不同呢? 诚然,“怯怯”一词,照词典解释,是害怕的意思。但若机械地按词典解释去理解两个不同语境中的“怯怯”,显然是不甚妥当的。  相似文献   

18.
阿Q的抗争     
奴隶有两种,一种是在主人的皮鞭下逆来顺受,低声下气,是天生的软骨头;一种是挣扎着反抗,虽常常失败,但他一直在抗挣,直到死去。阿Q属于后者,他用他的行动表明他的不驯服。怒目主义阿Q头上有癞疮疤,所以讳说“癞”字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既而又推广到“光”、“亮”等字,后来连“灯”、“烛”也忌讳。“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怒目而视是敢怒而不敢言,这是因对手过于强大。总结教训之后变了形的抗争虽不算什么策略,但也不失为一种稳妥…  相似文献   

19.
阿Q未能参加革命,这使他很不舒服,“他妈的!不许老子参加革命,老子去竹城玩一玩再说。”阿Q在心底打下了这个主意。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问世以来,在研究它的一系列课题中,研究者对阿Q是怎样—个人物、阿Q典型性格的问题及其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各家之说,不无一定的道理,本刊将其讨论的情况概括地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一、关于阿Q的典型形象问题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