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3.
<正>在一次送教活动上,我听到了一堂群文阅读课——《夔州猿声意悠悠》。执教的是丁琰玲老师。她按“猿”这个意象组群,选了五首夔州诗。身为奉节人,学生对于“夔州”二字定然熟悉,但是对于“夔州诗”,可能了解得并不是那么深刻。然而在丁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读了夔州诗,感受到了夔州诗那悠悠的诗意,还学到了读诗的方法。很多时候,我听老师们说,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阅读古诗词最大的障碍是他们与诗歌之间的隔膜。确实如此,这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4.
杜甫《登高》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在于诗人在夔州时期苍凉激楚的情感,以及夔州独特的地貌气候所提供的境物与之深层契合,更与诗人至高的人生境界对境物的艺术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5.
范成大改诗     
宋代诗人范成大写了一首以农村妇女劳动生活为题材的《夔州竹枝歌》:"白头老媪簪彩花,黑头姑娘双髻丫。撇下儿啼上山去,采桑已毕当采茶。"他把诗交给几个夔州的朋友看,请他们提意见。  相似文献   

6.
关于唐代诗人李远的故乡,从其自称的祖籍地陇西开始,直至以后他人所言的蜀地、夔州、云安,论者或语颇寥寥,或并无实据,并不能让人信服。但李远三首乡愁题材诗《及第后送家兄游蜀》、《长安即事送友人》、《送人入蜀》包含有较多的地理信息,我们可以据此确定其为夔州云安人。  相似文献   

7.
写作于夔州的《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评论《秋兴八首》者大多从思想、艺术两方面入手。夔州时期是杜甫论诗思想的深化、成熟期。考察杜甫此期论诗思想的转变轨迹以及这种转变对律诗创作所产生的思想、艺术的影响,就可以从诗论的角度深刻探讨《秋兴八首》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夔州杂诗》是王光祈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在用事用典、咏景咏物等方面对杜甫的夔州诗多有化用,乃是承继先贤遗风的王光祈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开始成熟的表现。参照王光祈创作《夔州杂诗》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其生平事迹和相关传世文献,对《夔州杂诗》作出论析,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此中所现的与王光祈精神志向渊源相系的人生图景。  相似文献   

9.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10.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2005年第一期《古诗词阅读题》(梅丽曼编)一文中,五首诗词的选择是十分恰当的,诗词短小,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中学生鉴赏;所设题目抓住了该诗的重点,能考查出学生的鉴赏能力,但编题者针对这几首诗词所给出的参考答案,似乎有不妥之处,很值得商榷。第一首,杜甫的《夔州十绝句》(原诗略,请参照该杂志,下同)。问“客愁什么”,答“战乱未平,但武侯祠赏已被人忘了。”似乎认为本诗主要是赞美诸葛亮。其实不然,本诗应借诸葛被人遗忘,感慨朝中无人,战乱难平;因而作者“愁”的是“国家的动荡,人民的疾苦”。杜甫在四川时,很…  相似文献   

13.
范成大改诗     
宋代诗人范成大写了一首以农村妇女劳动生活为题材的《夔州竹枝歌》:“白头老媪簪彩花,黑头姑娘双髻丫。撇下儿啼上山去,采桑已毕当采茶。”  相似文献   

14.
道光《夔州府志》在内容和体例上承续前志,内容更为充实,体例更为完善,与《大清一统志》紧密结合,实现了为《大清一统志》取材的目的,表现出清代地方志编纂高度的成熟。道光《夔州府志》是现存内容最全面、体例最完备的以三峡库区为中心的地方志书,是研究古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志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夔州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由袁行霈主编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一段话: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候庙》(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6.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古来注家争议蜂起,荚衷一是。其实十首皆竹枝词体,自是老境。前二记形胜。兼入感慨。其三则作开笔,咏古叹今,振起以下四首:四写两山,咏夔州之富。五记江口两地,人烟极盛,气候常春。六写水利、粮产为蜀地第一。七写水路之便,船夫不畏浪险。以上皆实写。其八回忆之辞,写夔州山水如画,其九特记诸葛武侯祠。十首作结,可与海上仙境抗衡。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夔州所作的《秋兴八首》多被认为是感慨国事的佳作,其实老病交加的他在《秋兴八首》里还委婉地表达了对妻子的爱。凭借着"意象"的多义阐释和"色彩词"情感表达,他将"感慨国事"这一条明线和"愧念妻子"这一条暗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故园"在古典诗词中基本上都释为"故土家园",《秋兴八首》(其一)流传甚广,其中的"故园心"大多理解为杜甫暮年漂泊,归乡无期的羁旅之叹。联系《秋兴八首》组诗的主题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及社会关怀,"故园"应为杜甫身居夔州、心系长安的政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正> 不少学者都喜欢将《夔州歌》与竹枝词作比较,可是比来比去并找不出它们之间有多少相似之处。譬如,杨西河一方面说“十首亦竹枝词体”,一方面又说它“自是老境”。浦二田则认为它虽然“间有俚句”,可是“体格特高”,如果“放低便是竹枝词”。翁方纲认为“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开其端”,可是接着又说“其吞吐之大,则非但语竹枝者所敢望也”,竹枝词当是“另属一调”。从这些名家所作的比较中,我们只看到《夔州歌》自身的诸多特点,并看不出它与竹枝有多少共同点。既然如此,那又何必类比呢?也许作这种类比是为了提醒人们,杜甫的这类诗歌与民歌的渊源关系吧。这用意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也不必尽在竹枝上做文章。俚句、拗句,成都时期的七绝中就不少见。象《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论其韵味,比《夔州歌》更接近竹枝的“凄惋悲怨”①。其实  相似文献   

20.
五排诗《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是杜甫生平最长的一首赠友诗,长达一百韵,总计千字,洋洋洒洒。全篇叙议谨严有章法,书写挥洒自如,对仗精密而工整,用典繁多且讲究,笔力惊人,气势磅礴。它是杜甫夔州诗中的长篇巨制,风骚独具,在杜甫五排创作中属佳篇,展示了诗人晚年"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