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治邦 《记者摇篮》2004,(10):39-39
在农场、农村基层采访报道时,常听到通讯员说:“没啥写的”。而我的回答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写新闻,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新华日报》来自记者联系点报道活动已进行了三轮,从已见报的数百篇稿件看,篇篇闻得泥土的气息、处处听得基层的声音,显现着思考的灵光,不仅活跃创新了记者的文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国各新闻媒体出现了一种新的报道形式-思辨性报道,这一报道是在展现事实的基上融入理性的分析,理性的思考,既为读者提供思辨的事实,又让读者从中得到供思辨的事实,又让读者从中得到一种新思想,它所采用的事实不一定全是新近发生的,但它所触及的问题必须是时下的“热点”,所阐明的看法必须具有新意,它阐明的看法必须具新意,它除了深度报道,其理性思考事实的深度,分辨是非的明晰度,都是超道和探讨性报道,一般新闻报道要求可读,可亲,可信,而思辨性报道还要求可思,或者说侧重于可思,实践证明,采写思辨性报道必须注重四点。  相似文献   

4.
顾策 《青年记者》2016,(22):39-40
经济报道并不是用经济术语堆积的报道,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专业领域.就像做法制报道需要知道英美法系(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这样的基础知识,做经济报道,也需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学通识储备.这样的储备有助于你建立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对一些基础问题——如“政府与市场”“竞争与垄断”“通胀与通缩”——不再感到迷惑(相关书籍: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等). 你对经济知识了解得越深入,报道中妨碍读者阅读的地方就越少.用经济术语堆砌的报道,常常是记者没有理解透或缺乏阐释能力所造成的,而不是它本该如此.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思想如智者,言语似常人”.  相似文献   

5.
6.
笔者曾在《关键在有“得”》一文中强调:“采写一得”类稿件写作的成败,取决于是否真有“得”,而且只能是“一得”,不能有二得及二得以上,这也才切《新闻与写作》这次举办的“新闻采写一得”征文活动的题,才叫答是所问。然而,在看了部分应征稿件之后,感到确实尚有一部分作者并未弄明白这次征文的最起码的要求,寄来的稿件离题太远,答非所问。《书书咱平凡的人们》一文,在这方面很有代表性。读完《书书咱平凡的人们——<光环>新闻采写一得》全文,感到作者主要在两个方面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报道深度从哪里来?笔者从事农村经济报道工作十几年,在报道求深方面做过一些尝试,愿将粗浅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8.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家之计在于和 一国之计在于富 ——作者题记 从1978年到1998年,这是我国大变革、大变化的二十年。也是我从四十岁到六十岁大写作、大丰收的二十年。回首一晃而过的黄金时间,在这千载难逢的大环境里,人还是我这个人,笔还是我这支笔,由  相似文献   

9.
再就业报道跟“人”走———组织采写再就业报道断想辽宁日报褚少研孙潜彤新闻报道也分“冷暖季”?当我们几年前最初切入“再就业”这个报道主题时,“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还没有多大的舆论气候。翻翻报纸,“再就业”三个字在1994年时还很少见。那时经济报道的核心还...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的一组专题报道引起不小反响。专题包括《向“有色广告”宣战》(通讯)、《从“民不举,官不办”说起》(言论)、《“有色广告”毒害社会》等文章。发表后,人民网、中国金融界网等多家媒体转载,CCTV-3的《文化访谈》栏目也打电话来详细了解情况。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批示:“这是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的好事例。”《向“有色广告”宣战》这一独家新闻能够“出炉”,源于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转来的一封普普通通的读者来信。这封来信,是一名叫“童衡”的读者所写。信的标题触目惊心:《愈来…  相似文献   

11.
2000年4、5月间,新安晚报连续推出舆论监督报道———《追踪“油耗子”》,揭露了出现在安徽省合肥市的偷捞宾馆、饭店下水道里的臭油水,运至隐匿在郊外的非法炼油点熬制成像“色拉油”的“泔水油”,销往食用油批发部市场和餐饮店摊的不法行为,顿时激起省城乃至全省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政府执法部门迅速对此严厉查处和全面打击,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取得了政府肯定、部门支持、群众称快、问题得以解决的社会效果。当年6月6日,经省政府领导同意,安徽省政府“打假办”、省工商局对新安晚报《追踪“油耗子”》报道进…  相似文献   

12.
赵洪杰 《青年记者》2016,(25):60-61
作为学习其它地区的报道,省外报道让党报读者不出门,就能探索其它地区的发展规律,丰富自身的发展思路,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优势.撷取的“他山之石”越多、“攻山东之玉”越准,越能受到读者的关注,越能在读者的心里留下长久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新疆日报记者汝炳荣、刘旭平、金瑞涌合写的深度报道《“○”的震颤》等四篇一组荣获自治区1987年好新闻特等奖和全国1987年好新闻三等奖。这是汝炳荣同志撰写的采写体会文章。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19日,《武汉晚报》发表了我采写的通讯《一则报道的背后》。这则报道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在武汉引起广泛关注,《武汉晚报》为此展开了持续月余的讨论;报道揭露的厂长胡智慧,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这篇通讯,后来被评为1987年度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第九届好新闻二等奖。这是一篇在激烈的反批评中“逼”出来的报道。去年11月11日上午,武汉市江岸区艺文印刷厂厂长胡智慧,在厂办公室用半尺长的单刃刀将来访的4名青年杀伤,其中3人生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谈的综合报道是指编辑部在某一时期,就某一方面的来稿(包括通讯员来稿和组织记者采写的报道)综合编发的报道。如人代会、党代会的召开;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后、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一次重要讲话发表后;一些重要节日、纪念日等,编辑部编发的综合报道。综合报道涉及的点多面广,可以较好地说明面上的问题,造成一种宣传声势,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给受众以宏观的总体印象。比如,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新闻媒介就常用这种报道形式。来自各  相似文献   

16.
舒均 《新闻前哨》2010,(4):17-18
2月21日,楚天都市报率先推出了“信义兄弟”的报道,迅速引起全省全国各媒体的广泛关注,使之成为开年以来全国报道最为集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7.
通讯《“艺光”重光记》是一篇比较成功的典型报道。现从抓典型报道的一些规律和要求出发,对这篇通讯作一简单评介。一、材料的典型性。典型报道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具有突出示范性、强烈说服力、重要新信息的人物或事物,相对集中和完整地加以报道,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艺光”重光记》报道的,正是这种新闻材料。1989年下半年以来,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暴露了经营管理、产品结构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去找新闻,而且还要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挖掘新闻,在“体验”中发现新闻源,采写精彩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9.
党报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到群众当中,和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很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的呼声,才能写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多少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20.
批评报道是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写好批评报道,并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笔者认为采写批评报道如何做到“无懈可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就此谈点实践体会。 一、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被批评事件(人物)的典型性是批评报道有否说服力的关键。 写批评报道难,不仅仅难在被批评单位或个人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如敷衍搪塞,冷眼相对,推托躲避乃至拒绝阻挠等等,更难在如何对所批评事件(人物)的性质作准确的宏观把握,如果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