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区38个区、县中小学校新学期将试用新教材。新教材涵盖20个学科,共49种,其中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自小学到初中的9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2.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教[2001]17号)(以下简称"纲要"),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结构中提出: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等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特别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的内容。从吉林省的情况看,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重点是  相似文献   

3.
一、"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两者的概念体系有何差异,我们在此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摘     
南京中小学课程“变脸”学生不用“啃书本”了从昨日召开的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间表已经确定,计划用3年时间让全市小学一、二、三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全部进行课程改革实践。据了解,今年秋季开学时,全市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所有学科、小学三年级的“科学”学科全部进行改革,执行新标准,使用新教材。其他年级的相关学科也将在随后滚动发展。南京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按照体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思路进行的,一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分别设置综合课程;二是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选修课程、技术类课程;三是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据南京市教育局权威人士透露,全市所有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小学,在一、二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三至六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课程。小学“艺术”和初中“艺术”、“科学”、“历史和社会”等  相似文献   

5.
谢平  包彦芳 《山东教育》2007,(12):49-5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小学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整合学习内容,避免重复交叉,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6.
七、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课程结构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八方揽萃     
中小学校将开设综合课程据从最近召开的国际中小学课程科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获悉 ,2001年起我国中小学校将开设综合课程。今后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将构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根据教师适应能力和其他条件 ,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 ,也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摘自《深圳特区报》2000年3月30日)尝试新教法 :几位教师同上一堂课广州海珠区菩提路小学准备尝试一堂课几位教师共同上的教学法 ,认为可将学科之间知识有机联系一起。如语文课《月光曲》 ,由…  相似文献   

8.
杨家福 《湖南教育》2003,(12):34-34
《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是在对我国小学低中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其基本界说是:《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学生成长为富有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和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和形成动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其价值趋向是使课程由…  相似文献   

9.
综合课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设想是: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根据现有教师的适应能力和具体情况,设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从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三年级,在各年级设置“综合实践课”。这种课程设置,旨在从总体上改变单一“学科课程”编制,克服分科课程的缺陷,适当减少学科门类,增加课程的综合和学生实践的机会。这里拟就初中阶段“以综合为主的课程”发表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1.
3月5日,教育部在武汉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改革征求意见会传出信息:国家课程标准框架已基本确定。据该框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高年级设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数、外、科学(理、化、生)、历史与社会(史、地)、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课…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围绕“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课程目标,苏教版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符合儿童身心特征的主题活动和游戏贯穿始终,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面对新教材,有的老师感觉到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教活《品德与社会》课,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上活《品德社会》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部委托,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昨天在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中心将在 5年内完成对现有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建一套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将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行,高中阶段课程以分科为主,并将在必修课中设置技术课程,增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比例。 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课程改革目标。新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调整为小学阶段以综合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