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蔡襄:北宋前期的七绝高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襄是北宋前期的杰出诗人.其七绝数量占全部诗作约三分之一.它们真实地多方面地展现出诗人广阔深邃的感情世界,艺术构思严谨、精巧、多变.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艺术想像并调动多种感觉创构出生动鲜明的意象,擅长营造梦境和幻境.讲究诗的语言锤炼,使之达到明快与含蓄的统一,基本上继承唐人风调,精遒粹美,可与同时欧、梅、苏三大家的七绝媲美,堪称北宋前期的七绝高手.  相似文献   

2.
试论明季吏治之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自洪武开国以来 ,由于太祖朱元璋“惩元季吏治纵驰”,“重绳贪吏”,因而“吏治焕然丕变”1。迄至永、宣年间 ,“吏称其职 ,政得其平”2 ,然明自中叶以后 ,腐朽不堪。世宗朱厚在位四十五年 ,而二十余年深居宫中 ,不见朝臣 ,悉由太监传达政令 ,政治腐败 ,贪污成风。神宗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 ,成年亲政后 ,“晏处深宫”,“君臣否隔”3,几不视朝。而“国是纷呶 ,朝端水火 ,宁坐视社稷之论胥 ,而不能破门忘掉之角立”4 。荒淫享乐 ,聚敛财货 ,大肆营造 ,“吏治既以日偷 ,民生由之益蹙”5。“论者谓明之亡 ,实亡于神宗”6 ,殆非妄言。这是从宏…  相似文献   

3.
王圻《续文献通考》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王考在基本继承马端临《文献通考》的体例的同时,又新增节义、谥法、六书、道统、氏族、方外等六考及黄河、太湖、三江、河渠等若干子目,从而扩大了《续文献通考》的取材范围,反映了时代特点;其二,由于王圻在书中采用了很多清人所不见的明代官方档案材料,同时书中有的事件他本人曾参与其中,有的内容是在他亲身实地考察或通过访问一些亲历者或知情者的基础上写下的,因而使王考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其三,王考蕴含着著者丰富的史学思想。如在书中王圻多次声称自己编撰该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世道人心的教化作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持肯定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4.
以晚明山人为主的文人是小品创作的主体。小品将传统的笔记杂俎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一种流行于晚明之际的人生观——行己在出入之际,一切都归于清空一气。小品从边缘走向流行,引导了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消费,从而发生了文学权力的下降。晚明文学权力的下降呈现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是读者群体的扩大,一方面是内容与形式上向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一张纸笺,留下惊动千年的字迹。一口古井,见证一出爱情的盛典。公元1657年1月的一个晚上,金陵雨花僧舍中烛光摇曳。戏剧家孟称舜终于校对完了35出《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剧本,他轻轻地发出一声叹息,蘸着淋漓的浓墨写下了题跋。就在此际,张玉娘借着微弱的烛光,带着一  相似文献   

6.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眉公是晚明最为复杂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对晚明文人的创作和生活风尚有明显的影响,清代以后却颇受批评.眉公喜欢自由自主的生活,追求自然之趣.他寄迹山林而活跃朝市,不为官却交际广泛,关心世事,是"享高名、食清福"的"通隐"式山人.陈眉公选择的人生道路有相当的独特性,他不再视科举为唯一正途,凭借自己的知识与才艺以谋生,获得经济的独立与宽裕,保持一种相对自由和独立的文人生活方式,但又与主流社会关系密切,保持着对于社会的关心与介入.尽管他的思想相当传统,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反映出明文人生活风尚的某些新的特质和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明代徽州的民间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率滨吟社录》《新安名族志》等资料入手 ,对明代徽州的民间诗歌创作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明代徽州民间社会有着一个活跃的诗歌创作群体 ,除了个体化的创作外 ,他们还因为宗族血缘关系以群体化的方式活动 ;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士大夫文人的作品视野阔大 ,但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却很丰富。徽州民间诗人的活跃反映了文学史发展越来越多层面、多线条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明代"博杂"之学术特色根源于当时的博学思潮,而博学思潮之所以在明代发生又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文化渊源、科举制度和明代的政治思想现实及风气.其中,学术传统中的博学思想为博学思潮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明代的科举制度和政治思想现实及风气在为空疏不学之风的滋长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的同时,也为博学思潮的发生准备了批判、反思的目标和对象,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以及学者群体上的保障,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促成博学思潮在明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兴盛,有其独特的文学背景。本文梳理了明末清初戏曲、说唱、词赋、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中讲述时事的情况,勾勒出时事小说兴盛的文学背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巨变中文学叙述重心的转移、文风的重大变化及新题材作品兴起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隐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从历史上看,隐逸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明代的隐逸思想最能体现这种变化。从明初以不合作姿态出现的以道自高,到洪武以后"太平逸民"式的抱道以隐,到吴中地区追求精神圆融的"市隐"思想的流行,再到弘、正之际形成的以讲求治生之道和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隐逸思想,晚明在王学影响下提出了"道隐"思想,而在现实中,"通隐"成为人们追求的隐逸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