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语象"     
语象是凭借着语言与表象的稳定的对应关系而呈现的直觉性的心理画面,可分为象形语象、指物语象、描述语象。纯粹的语象是语言与其约定的表象的二维构成物,它不表现自身之外的意义。意象却不同,它是语言、表象、意蕴的三维构成物,在语言和表象背后还隐藏着丰富的精神原型和文化密码。意境又不同于意象,它是语言、表象、意蕴、境界的四维构成物。意象、意境都要以语象为基础,或者说,它们都要以语象这一“存在视象”作为自己的物质外壳。  相似文献   

2.
简论中国诗词中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我国古诗词意境有其鲜明的本质和特征。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是:意境是意象的空间,意象是意境的载体。营造意境的方式为:融情人景,借景衬情和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3.
本论述了意境的历史发展及其意境的内涵,分析情景相生的不同侧重点,以物象、意象、意境三个概念解释意境的构成,并提出诗歌创作由物象而意象、由意象而意境的整体过程。  相似文献   

4.
受强大抒情传统的影响,中国叙事性文学作品常常在展开叙事的同时营造意境,借助于意境画面的延伸和扩展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文章将其称为"叙事性意境",认为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情"、"景"和"事",三者交融互生并通过动作序列的组合推进叙事,同时又依靠不同动作序列间的意象唤起读者的想象来完成意境的建构。文章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其对中国当代叙事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意境创造是诗歌写作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从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出发,谈谈诗歌意境创造的一些规律。整体性:诗歌意境创边的本质构成。意境是诗歌的整体艺术图境,它是由一首诗的所有意象围绕主题意蕴集合而成的一个艺术整体。意境由“境”与“意”两部分构成。“境”是由意象的“物象”部分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意”就是由意象的“心象”部分凝聚的诗歌的主题意蕴。诗人写一首诗,总要表达一些主观上的东西,或是一份情感,或是一团意绪,或是一个认识等等,这里的情感、意绪、认识就是意境中“意”的内…  相似文献   

7.
意境理论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意境作为艺术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和意境作为一种特株的艺术形象之美学特征。意境的基础是建立在对艺术创作中情和景、心和物辩证关系认识之上的,即从情和景、心和物到意和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刘勰对文学创作过程中情物关系或心物关系的论述,承前启后。一是明确提出“意象”的概念,二是指出心和物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三是形成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理论范畴,对唐代意境理论的正式形成和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境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能不说到意境,营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说到意境就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意象和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决不能将  相似文献   

9.
林运运 《双语学习》2007,(12M):215-216
中国的汉字在造字时是用某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意境。利用这种特点,可以让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体会这种由意象组成的意境,使他们在学习汉字时变得容易。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人等形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都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想理解诗中蕴含的感情,参透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相似文献   

11.
“托物言志”是中国历代诗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现代散文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根据对作者、物、志之间关系的不同处理,可辨为三个不同的方法:运用联想,由物引志;巧借形象,志隐物中;构筑意境,物态要融。这三种方法,物与志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带给读者不同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代表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意境不纯然是外在事物形象或艺术形象,而是形象与人的主观情趣交融的结晶。“有我之境”,人的主观色彩浓烈,是主体移情的结果。“无我之境”,主客体毫无冲突地实现了全然的契合,它与庄子所谓的“物化”是同一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意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获得意境美,离不开对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分析理解。分析理解既面向作品的个别形象语词,也包括对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有的理论范畴,是文学审美更高层次的境界,多应用于古代诗词的品评当中。叙事文学作品在诗词的长期熏陶影响下,同样可以营造出美的意境,因此,对其的品评同样可以从意境的角度来进行。《聊斋志异》采用文言进行创作,寥寥数语便创造出了各种意境,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意境之美,诸如诗化的纯美性意境,朦胧性意境,恐惧性意境。这些意境的生成不仅与语言的含蓄蕴藉关系密切,而且还在于作者能够将真情实感很好地物化。意境营造的出现,是对文言小说模仿史书叙事的突破,它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观念出发来考察中国古代作家艺术人格的主要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温柔敦厚型,作为一种艺术人格的模式,它居于主导地位,这类作家进入创作时普遍具有一种对社会人生作褒贬的欲求,进入创作时普遍重视对文本社会意义的构想。一种是不平则鸣型,这类作家敢于坚持"发愤著书"和"不平则鸣"的精神,有着相对稳定的创作意向,在造境、构象时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种是适己任性型,这类作家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他们不求奉献,极少考虑到文学的社会功能,其心理状态基本上是追求心与性一、心与物一和心与手一。  相似文献   

15.
文学张力:非常情境的营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这一概念在 1 93 7年由美国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从物理学领域借用到文学理论后 ,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文论术语。文学张力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优秀的文本往往是汇聚了各个层面文学张力的平衡体 ,意象、意境、角色、叙事等各因素中所蕴含的张力效果共同促成了非常情境的营建。意象、意境、叙事与角色 ,这几个方面的张力往往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6.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庄子.逍遥游》精心营造的神人形象是中国哲学思想向文学形象过渡的重要一环,它所揭示的文学类型意义影响深远。神人具有内圣外王的特点。在意境论意义上,内圣指向大而美的艺术风貌,神人踪迹无定的特征丰富了文学想象,使文学艺术表现力向幽深和邃密方向发展;外王则要求大而美的意境内涵须有现实世界的"事"经验充盈其间。用禅境或神韵来阐释意境,是理解中国古典意境论的偏隅之见。  相似文献   

18.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为把握时代特征,创造出真实而又与众不同的广告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立意新颖独特,富有意境;朴实无华,以诚取信;简明扼要,文约事丰;幽默诙谐,琅琅上口;以文化为本,与时代同步.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主要在其寓意,而其艺术价值之一则体现在与古人赋物传神之诗艺传统相关的以“神”致“幻”的审美特色上。从意象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赋物,而其胜处不在“形奇”而在“神幻”;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聊斋志异》正是以其颇富诗意的意象之神、意境之幻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