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有真实情感的好文章读来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读来则味同嚼蜡。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学生缺乏阅历,但不缺乏真情,真实情感来源于现实,现实生活培育真实情感,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动人感人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文章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健康的心灵情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窘境:学生普遍缺乏对文章的解读能力,和文章始终无法进行审美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审美心灵和情感始终无法得到开启和深化.所以学生大多津津乐道于一些具体的文章细节、常识和故事,热衷于外部的社会性、时代性因素,而完全忽略了对内部的审美实践,将审美这一课程教学的主体推向幕后,降低了自身对于文章审美性的吁求.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强调:“语言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因为,语言是和思维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而文章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文章。好的文章必定是作者集合了多种思维方式成就的美文。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使人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思想新颖而深刻,写出的文章自然能经得起推敲。  相似文献   

4.
张新生 《语文天地》2011,(20):22-2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老师先布置学生写作文,学生写好后,再由教师包揽,逐一批改。从标点符号,字词句段到篇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此中来。"可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在作文教学领域中,教师一直重视的是"作前指导"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作文的"评改"指导。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也泯灭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自主性,致使作文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见学生对作文有两种态度:一是兴趣不大。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他们多放弃作文练习,态度十分消极,所以始终写不出好文章。二是对文章有兴趣,课外读物多,爱练笔,作文愈写愈好。教师只要细嚼其因就会发现:那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同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文章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已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如果没有写作的兴趣,学生就根本不会对作文动情,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相反,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情动而辞发了。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鼓动学生写作的动情点,让学生改…  相似文献   

7.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为情真,文章才拥有血肉生命。近年来考场作文的悲情风愈演愈烈,不少考生为追求所谓的以情动人,而不惜违背人伦情理而大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文章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而语文教学以作家作品为依托,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情境再现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9.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文章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而语文教学以作家作品为依托,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也必须以情境再现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然而,小学生在作文时,总是出现无话可写、有话不会写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做好开沟引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平时,大家在一块聊起写文章的话题时,常听有人脱口而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话当真?非也!应该说:“文章非天成,努力能写好.”何以见得?听听古人发自肺腑的创作甘苦之言,你就会明白了.  相似文献   

12.
正文言文历经历史淘洗,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民族璀璨的人文精神,在当今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教学无疑是重要的途径。然而,反观时下文言文教学,"层层落实,句句疏通"的程序化教学模式在文言文课堂上大行其道,钱梦龙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重言轻文的文言文教学忽视了文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只把它看成了由古文字堆积而成  相似文献   

13.
吴玉峰  许星 《江苏高教》2012,(2):142-143
文章采用由段建华(1996)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江苏技术师范学院1366名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非学生干部的幸福感要弱一些,而焦虑程度上又要强于学生干部;对所学专业喜欢程度越高的学生幸福感也更为强烈。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学生幸福感问题做了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祖庆 《四川教育》2007,(11):42-43
《盘古开天地》(人教社试验课本六年制5册)是个神话故事,这类文章因为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着魅力。教学中,教师往往着力于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而忽视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第一次教这课的时候,我就犯了这个通病。请看片段一: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也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丰富的习作素材来源于绚丽多彩的生活,教师应把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到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1.根据课题整体感知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尤其是题眼,我们可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徐霞客阅读大地是怎么回事?结果怎样?《献你一束花》:谁献给谁一束花?仅仅是一束花吗?还有什么?2.带着疑难整体感知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谁学会了查无字词典?无字词典指什么?怎样查无字词典?引导学生带着疑难读书,就可整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习作应该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素材,而且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的、亲耳所闻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相似文献   

18.
一、借助诗歌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是个教学难点。而老师重复单调的引导往往费时费力,学生没有兴趣,畏难情绪明显,所以效果不好。这时可以根据文章特点借助诗歌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得以前有幸聆听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第一场雪》。支老师在教学总结时把自己的板书巧妙地连成了一首简短的诗歌: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的生平。②理清作者感悟生死和亲情的思路。③体会文章语言文笔优美而坦诚的特点。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准确地提炼关  相似文献   

20.
修车     
祁诗扬 《中文自修》2004,(12):15-15
上学的路上,骑一辆自行车却一次次掉链、不得不一次次下车修理,你是不是也有此经历?弄得一手油污、急得一头汗水而生怕迟到;有时竟天未亮就推车出门,几成巡夜的了……谁是此车的主人,委实不是一种“痛苦”。但文章在结尾处却笔锋一转,苦作乐想让人眼睛一亮:有了这一次次“磨难”以及由此历练出的毅力,成功将诞生在一条艰难而又执著的求学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