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  相似文献   

2.
重庆《新民报》,是南京《新民报》“报系”之一。1937年11月下旬南京即将失陷时迁至重庆,1938年1月15日在重庆复刊。l941年11月增出晚报。1943年6月,《新民报》总管理处决定在成都创建一社,先后出版晚报和日报。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两地  相似文献   

3.
由于职业的关系,几十年来,我跑的地方很多,交的朋友也不少。自然所谓朋友,既包括只是一般相识的,也有彼此了解较深的。例如久居南京的名作家张慧剑先生,对我来说,就属于后者.张慧剑和我相识甚早,但因他的老家和工作单位都在南京,而我的“基地”则一直是上海,所以早年的交往并不多。及至抗战爆发,《新民报》从南京迁入四川,我们才干1943年初成为同事,关系比较密切了。最初我在重庆,他在成都,还不可能朝夕相处。其后《新民报》成都版的编辑部里,有位同事病了,无法工作,社长陈铭德先生便把我调去,暂时替代他.在那几个月里,和慧剑几乎形影不离,工作完毕,经常一起去  相似文献   

4.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5.
浦熙修同志,江苏嘉定人,1910年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36年冬,她进入南京新民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解放后,任上海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1956年任文汇报副总编辑兼北京办事处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女记者之一。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一目 《出版参考》2008,(12):M0002-M0002
赵超构,浙江瑞安人。1930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任南京《朝报》主笔、重庆《新民报》副总主笔。后参与创办上海《新民报》并任副总主笔兼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新民报》总主笔,新民晚报社社长、总编辑等,以“林放”笔名撰写《随笔》、《未晚谈》等专栏。著有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杂文集《世象杂谈》及《赵超构文集》(六卷)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现存报纸中历史最久的一家,《新民报》今年9月9日年届花甲。旧称“上海新民报晚刊”的《新民晚报》。是这个曾经拥有五社八报的中国报刊集团硕果仅存的一个分支。《新民报》的草创时期开始于南京,是由三个四川籍的青年报人赤手空拳办起来的。他们的名字是: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都是中央通讯社的编辑。其中,陈铭德自是核心人物,因为其他的人都因故在几个月后离去,只有他坚持了下来。陈铭德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委副主席,已在今春逝世,享年九十又二,他曾在“五四”运动后入北京法政大学新闻系,深感在国民党的官方通讯社无法施展抱负。决定自办民间报纸。在吴、刘  相似文献   

8.
1929—1989。新民报送走了一个甲子,迎来了六十大庆。新民报在她的全盛时期,在重庆、成都、南京、北平和上海建立了5个分社,出版有日、晚刊8张报纸,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民办报系,在中国报业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创办于1946年5月1日的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即如今饮誉海内外的新民晚报,是新民报系中最后办起来的一张报纸,也是新民报报纸中留下的唯一的报纸。如今,在新民晚报的同仁中间,要数赵超构(林放)和张林岚(一张)等几位在新民报工作的历史最  相似文献   

9.
郭泽恩 《青年记者》2017,(18):103-104
陈铭德是四川长寿(今属重庆)人,1929年和好友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创办《新民报》.此后,他一直主持《新民报》,并使《新民报》在抗战后发展成为拥有“五社八版”的报业集团.任何事业要取得发展,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新民报》能够在民国时期取得较大的发展,与陈铭德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本文所分析的陈铭德的用人之道,指的是陈铭德在与记者、编辑等报人交往时所展现的理念、态度、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超构是全国知名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以评论和杂文特长,赢得读者赞誉,被誉为“名噪文坛的杂文巨擘”。夏衍同志说:赵超构是继承鲁迅杂文光辉传统的一员宿将, 赵超构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学经济,1935年毕业,到南京《朝报》做编辑工作。在《朝报》工作三年,1938年又到重庆《新民报》当主笔。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办晚报,先后担任过主笔、记者、总编辑、社长之职,是我国新闻界最早办晚报的老前辈。早年在《新民报》副刊写短论,就用“沙”的笔名。解放后是上海《新民晚报》社社长。这家报纸有个“未晚谈”专栏,专登林放(赵超构的笔名)写的短小犀利,笔锋峭枝。别具一格的杂文,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1.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  相似文献   

12.
1929年9月9日,三个年轻人陈铭德、刘正华、吴竹似,在南京,选择孙中山第一次起义的日子,创办了一张报纸《新民报》。到了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创刊,《新民报》拥有了五社八版的规模。五社为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前三社均为日、晚两刊,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报纸。它创办之初,正是蒋介石用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专制国家成立不久,“党化新闻界”使中国新闻界受到空前的钳制;它的大发展之时,正是抗战胜利不久,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民主与专制两条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在一文网森密的国度里,《新民报》能够在保持文化人气节,又发挥文化人长处前提下成就如此辉煌的局面,无论从报社  相似文献   

13.
一夜编辑     
1946年初,我由柯灵同志介绍,参加上海《文汇报》工作,编市闻版。编了一期,就提出辞职。“一夜编辑”是颇有点戏剧性的。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我作为《新民报》  相似文献   

14.
1946年某天,上海《新民报》截稿时,其南京专电发来特急电,称“蒋主席偕夫人宋美龄访美,今日从明故宫机场起飞”。这是一条世人瞩目的重要新闻,然而,《新民报》居然只字没登,让《华美晚报》当日以头版头条“抢了头功”,7行大字标题处理得格外醒目,一时轰动上海滩。殊不知,这是《新民报》刻意制造的一条假新闻。原来,《华美晚报》常常截获《新民报》的“南京专电”照搬照抄、抢先发行。由于后者是私设电台而无可奈何,于是出此“损招”诱使前者上当。果然,《华美晚报》被当局罚停三天,在读者中信誉大受贬损。①假使今天某家报纸也搞一次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1935年—1936年期间,南京新民报相继增加了几个青年人。我和浦熙修同志,都是那时参加这个报社工作而走上新闻战线的。抗日战争时期,又同在新民报重庆社工作。直到抗战结束,全国解放前夕,我们工作的地区虽有变动,但却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她在蒋家王朝统治下的黑暗岁月  相似文献   

16.
《新民晚报》原名上海《新民报》晚刊,(1958年4月改名《新民晚报》)于1946年5月创刊,日出对开一大张。当时上海是国统区,有大小日报数十家,《新民报》是抗战胜利后晚出的一家报纸,发行量不足一万份。在上海《新民报》出世之前十七年,即1929年已经有南京  相似文献   

17.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记者西北访问团去延安采访,在那里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和丁玲等许多文化人,通过他  相似文献   

18.
1946年10月10日,《新民报》南京版正式复刊。当时,南京市在国民党社会局申请登记的报刊已有200家,其中有日报十余家。报刊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新民报》南京版复刊后,以其在编辑业务上的特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量逐步上升,很快成为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民营  相似文献   

19.
胡欣 《新闻实践》2010,(5):28-31
近年来,地铁免费报作为传统纸媒嬗变而来的新媒体,已进入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人们的视野。 继我国第一份地铁免费报《I时代》报2003年在上海诞生后,今年1月22日,在同一座都市里又出现了"同质"的地铁免费报纸——《新民地铁》。《新民地铁》的成功发行,将会对免费报"寄生"地铁通路的法则带来什么影响?在《I时代》报"独食"免费报业商业利润的状态改变后,  相似文献   

20.
雅俗共赏曲高和众─—期刊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邵焱一、“质刊”和“量刊”之说在新闻学上,有将报纸分类为“质报”和“量报”之说。“质报”指编辑水平高,但发行量不大的报纸;“量报”则指编辑水平就专业标准看来不高,但发行量甚大的报纸。套用到期刊上来说,我以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