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公办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由旧管理制度向着法人制度演变过渡。尽管处于这个特殊时期,我国法人制度的建立仍然受到政府集权式管理制度的惯性影响,在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办学权利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利之间依旧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阐述我国公办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内在含义,指出在其建立与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分析这些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法人制度发展趋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改革问题,学界形成了公法人和私法人两条思路,然而它们都并非最佳的策略选择.突破公私两分法、主张社会结构三分法的第三部门理论成为可供选择的理论工具.将高等学校定位为第三部门组织,实现了其两大根本组织属性——自主性和公共性的有机辩证统一.由此,对高等学校这样一种主体资格和行为进行确认和规范的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即意味着在价值基础方面兼顾和协调高等学校的自主性和公共性,是高等学校法人制度改革的应然选择.同时,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建立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和改革契机.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应属于专业型第三部门法人,并采取社团法人的组织形态,在立法模式方面则应制定专门的《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法》或《大学法》,设立“高等学校法人”这一独立的法人类型.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法人与高等学校自主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我国高等教育立法为基础,分析了高等学校法人地位的确立过程、高等学校法人的性质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立法的赋权模式和其他具体问题做出评价,提出建议。笔者认为,高等学校法人既包括其在民法上的民事主体资格,也包括其在教育法(行政法)上的教育主体(行政主体)资格;高等学校自主权在性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利,其内容应由教育法加以规定。应当继续改进教育立法的模式,以更好地落实高等学校自主权。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法人制度以高等学校的基本组织属性为价值基础,应当是一项契合高等学校自主性和公共性的法律制度,其内部价值冲突的整合模式包括自主性本位、公共性本位以及自主性和公共性冲突整合三种。我国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在价值基础方面选择了自主性本位整合模式,并呈现出市场自主性的偏向。其问题表现为:缺乏高等学校自主运转的必要保障机制安排,导致保障高等学校自主性的制度目标未能达成;忽视高等学校的公共机构身份,导致高等学校公共性危机的产生。对其进行改革的应然选择是建立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鹏  刘献君 《教育研究》2006,27(12):45-50
高等学校法人各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与权利运行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我国高等学校法人内部权利配置失衡与运行紊乱,导致高校权力高度集中、监督机制的弱化、学术权力萎缩、经济犯罪案件上升和教育收费的失范。建立公立高等学校监事会制度,从外部对公立高校的运行进行监督,有利于国家高等教育公益性目标的实现,促进高等教育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自设立之日即存在着各种矛盾,学校法人主体地位不清、政府干预过度、配套制度滞后、政府和学校之间产权界限模糊,使高等教育传统理论在我国大学发展中遭遇碰撞,高等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法人权利与政府行政权力、与社会力量之间矛盾冲突不断,高等学校法人内部也存在诸多困惑,大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传统在我国本土化发展与适用中遭遇困境。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法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事业单位的角度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组织特性和权力属性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法人内涵也变得更加复杂。高等学校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受民事权利、从事高等教育办学行为的复合型事业单位。从法律条款有关高等学校法人的规定,都是从事业单位的角度对属于教育行业中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的确认及对其权利、责任、义务的赋予与限定,对于高等学对于高等学校法人的内涵,没有在民商法框架之外有新的突破。因此,对高等学校法人的认识和分析,既要基于现有法律基础,又不应局限于此,应从高等教育的特性、高等学校的事业单位属性、高等学校的行政法律地位及其内部管理关系等多重属性来认识。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等学校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法人组织,法人组织应当具有自己的名称,法人名称是区别不同法人组织的主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法人名称有一些规定,但规定不够具体、不够明确,特别是没有规定高校名称的法定构成要素,导致普通高校名称不统一、不规范。建议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高校名称构成要素和登记制度,规范普通高校名称的使用范围和标准。  相似文献   

9.
再论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走过了5年发展历程的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制度进行了反思.国立大学法人制度被认为是以独立行政法人制度为原型,根据大学特点进行修正而成的.但政府正在通过资源分配和评价加强对国立大学法人的控制.目前的国立大学法人制度依然存在诸多缺陷,亟待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覃壮才 《教育学报》2005,1(2):57-64
为更好地发挥公立高等学校的作用,需要进一步配置法人权利结构,引进法人治理概念,完善公立高等学校法人中各权利主体在公立高等学校法人中的权利配置和权利运行机制。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基本模型包括:确立高校法人的公共利益目标;配置好法人内部治理结构的权利机制,即举办权利和经营权利之间的权利机制;完善法人外部治理结构的权利机制,即政府管理权、公众监督权、投资权利和利益相关权利;强化对高校法人内部权利主体的权利制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大学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传统的权力结构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大众普遍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为了化解矛盾,理论与实务界出现诸多改革高等教育的探索,借用西方法人制度来重构中国大学治理模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种尝试,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明确法人本质与分类,是中国大学法人制度建立的核心问题。论文通过梳理法人...  相似文献   

12.
美国慈善法人制度较为完善,运行效率高.美国慈善组织的设立和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自我监督机制,对完善我国慈善组织制度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应借鉴美国慈善法人制度的经验,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负责人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重要标志 ,也是法人得以产生和存在 ,独立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法人财产权的探析 ,旨在说明法人财产权的内涵、特征和法人财产权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法人财产权的定性问题,长期以来在中国法学界争论不休。基于对法人的财产权以及所有权、经营权等物权的比较分析,法人财产权就是经营权;而投资者对法人财产拥有股权,即让渡了部分权能的所有权。由于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故这里所讨论的法人财产权仅限于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5.
16.
在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中,法人和自然人一样也应享有专属于自身的债权,这既符合法人制度和代位权制度的价值取向,又具有现代民商法的理论依据.专属于法人的债权有其特定的范围.探讨并明确该范围对立法、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法人独立责任的内涵剖析,以及世界范围法人及其责任立法模式的比较,充分展示出,法人人格与法人责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法律技术构造,其功能和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18.
黄洪兰 《高校教育管理》2021,15(1):69-76,86
随着《慈善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法总则》的颁布与修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和法人地位逐步得到明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不但可以定位为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法人,实施法人治理,而且可在一定条件下取得捐助法人资格.在实践中,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出现了登记管理的程序性规范与《民法总则》法人属性相冲突、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捐助法人内容不全面以及学校法人与举办者法律人格相混淆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制度改革基础上,加快法律法规修订,保持法律法规内容的协调统一;推进捐助法人立法,构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捐助法人制度;规范法人章程的"立法"程序,规制举办者管理权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学校法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黄洪兰 《高校教育管理》2021,15(1):69-76,86
随着《慈善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法总则》的颁布与修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和法人地位逐步得到明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不但可以定位为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法人,实施法人治理,而且可在一定条件下取得捐助法人资格.在实践中,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出现了登记管理的程序性规范与《民法总则》法人属性相冲突、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捐助法人内容不全面以及学校法人与举办者法律人格相混淆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制度改革基础上,加快法律法规修订,保持法律法规内容的协调统一;推进捐助法人立法,构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捐助法人制度;规范法人章程的"立法"程序,规制举办者管理权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学校法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校制度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知识社会初见端倪为起点的新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一种学校制度。它不仅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方面的规则,而且包括为了指导和约束学校的行为和与学校有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规章等成文的规则体系,以及学校、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组织、人员认可了的与学校有关的习惯、道德标准、风俗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