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月牙儿》与《棉花垛》以主人公母女两代人相继为娼的命运,为我们揭示了旧中国男权社会中女性不可避免的性别悲剧,尽管两篇小说中主人公性格不同、堕落的主客观因素不同,但结局却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20世纪20年代,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写于30年代;前者的主人公是农村妇女,后者生活在城市。尽管作者以及时代社会背景不同,这两篇小说都是文学巨匠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不朽的悲剧作品,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杨兴隆 《海外英语》2022,(21):189-191
《死者》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出席的一场年度家族聚会,展现了当时爱尔兰人的精神瘫痪状态。乔伊斯在小说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婚姻共同体,揭示出一个健康的婚姻共同体运行的必要条件——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文章借用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双重视角,梳理并解析小说中所出现的不同婚姻共同体,重在揭示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和格丽塔二人婚姻共同体的动态发展,以突显婚姻共同体之于主人公精神顿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莉 《现代语文》2007,(5):29-30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香玉》,入选了人教版的教材《中国小说欣赏》。这篇小说作品选得很好,它不同于以往的在人物、主旨等方面一般都有共识的小说篇目。《香玉》这篇小说,在人物、主旨方面留给教师和学生可以思考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补江总白猿传》和《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虽一为唐代传奇,一为宋元话本,但两篇小说有共同的"猿猴盗妇"的母题,其次,两者故事重心、主旨和艺术技巧存在种种不同,这不同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唐宋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文人和民间艺人不同的审美趣味、传奇和小说艺术技巧的变化和猿猴形象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8.
朱慧 《考试周刊》2013,(44):19-20
《致爱米丽》与《孔乙己》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与中国作家鲁迅所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的分析,从其表面的不同揭示了两篇文章所蕴含的相同的主旨——对封建制度、守旧思想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和《祝福》这两篇小说,除了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形象外,其他次要人物也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他们对于表现小说主题,揭露社会现实,衬托主人公的悲惨命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借助韩礼德语篇功能中对语篇发展最重要的主位系统,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埃德娜从被动接受她的传统角色到主动与此作斗争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埃德娜不同觉醒阶段的主位分析,得出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是揭示主人公从被动麻木到积极采取行动的转变过程的有力依据。文章指出,主位系统不仅能成功地说明人物的变化过程;同时为小说的美学与文学意义提供并赋予更深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廊桥遗梦》与《渴望激情》两部小说描写的都是中年人的婚外情,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如出一辙,即放弃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家庭。正是由于这种自我牺牲,使两段本来有悖道德规范的婚外情变得美丽而感人,两位女主人公更是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赞扬,她们的选择代表了大多数中年妇女的观点,文章分析了这种自我牺牲的理由,以及她们在回归道路上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2.
卢红林 《现代语文》2010,(2):99-100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人物形象,进而明确小说主旨,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研读课文、思考讨论:  相似文献   

13.
陶四清 《学语文》2004,(4):12-12
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安排了两篇短文《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两文一正一反,一实一虚,写法明显不同,若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使文章的特点更明确。  相似文献   

14.
宋颖 《学语文》2014,(3):27-28
比较,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很有必要有意识地将比较的方法引入其中,以便更好地走进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咀嚼品味。如《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  相似文献   

15.
《庄子解》集中体现了李贽的道家思想,也体现了李贽对庄学的贡献。李贽从文章学角度对《庄子》内七篇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总体把握各篇主旨、揭示各篇脉络、划分段落,从篇、节、段、句等不同层次,解析《庄子》章法;评述《庄子》中的人物事件,复述《庄子》中的有关段落,评述与复述相结合疏通《庄子》义理;大量征引郭象《庄子注》和宋人《庄》注,借鉴成说,但又能发明新意。李贽的解庄之词洋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体现了李贽解庄时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16.
1985年左右出现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白狗秋千架》、《归去来》虽出自不同作家之手,却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旨:追问和回答人的生存意义问题。通过对三篇小说主旨的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当代中国85新思潮前后国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文学向审美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朱继季 《文教资料》2014,(28):19-21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活着》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不同之处在于面对苦难,索克洛夫顽强反抗,而富贵则更多地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本文在分析两位主人公性格和经历之后,从文化背景、作家个性和写作背景等方面分析两位主人公面对苦难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8.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直熠熠生辉。这篇小说脍炙人口的原因不仅仅是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景物描写得逼真传情,还因为文章通过层层铺垫,将意在戏外的深刻主旨抽丝剥茧、跌宕起伏地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祝福》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优秀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祥林嫂被当时的黑暗礼教和黑暗社会逼得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故事。对于小说,学生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有很强的故事情节,能吸引人。因此在学这篇课文以前,我的教学构思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看《祝福》的电影,然后再对课文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边城》与《长河》是沈从乡土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篇,将二的艺术手法和作的创作主旨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从《边城》到《长河》实际上呈现出了一种浪漫的消解与理想家园的凋敝的趋势.而社会政治现实的压力与作的审美趣味的转变便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