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晔 《钓鱼》2008,(21):24-25
钓鱼人对鱼饵的认识是直观的,很朴素。比如鱼塘喂颗粒饲料就有了原塘颗粒,但怎么装钩却要结合钓组。底坠在颗粒上加个橡皮圈,不然没法装钩;悬坠把颗粒湿水,泡软了,捏碎了,再加拉丝粉形成网络就有了持钩性。用颗粒饲料是因为鱼吃惯了,认这个——性质使然。底坠钩卧底,饵化了浮子没有反应,对钓饵的要求是持钩性第一,饵硬一点没关系;悬坠用浮标表达鱼饵重量的变化,可以从调和钓的“目”推断钩是卧底、触底还是离底,持钩性是调整鱼饵状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张之晔 《钓鱼》2008,(17):14-15
颗粒饵是指取自自然界或用自然物质加工后具有固定彤状的鱼饵,如通常用的红薯块、马铃薯块、麦子、玉米、米饭粒、桑葚、茶干等,不包括可以揉搓而任意改变其形状的面团、饭团一类。随着养殖业采用颗粒饲料,鱼对饵料的依赖促使其形成对饵料形状、大小和味型的趋性。例如在定时、定点、定量投喂的池塘,鱼到时候就聚在抛饵机附近,只要机器一响,就是不抛饵鱼也会闻声而来。再如北方用未经浸泡的玉米粒和颗拉饲料喂鱼,吃惯了“嘎嘣脆”的东西,草鱼不食草、不吃粉状饵,就吃老玉米和硬颗粒。  相似文献   

3.
张之晔 《钓鱼》2008,(7):24-25
从小就是吃饲料长大的草鱼不知草为何物,在此背景下用草鱼饵钓草鱼形同虚设。用一种饵料喂鱼,时间长了,鱼被驯化了就不吃或很少吃其他饵了,所以钓鱼比赛要找到原塘颗粒,否则饵不对路。后来出现了调塘——赛前用一种饵反复钓,造成鱼对其他鱼饵的抵制。偏口鱼难钓,难在不知道鱼偏向哪种口味,就是知道了腥或香,也只是皮毛而已。  相似文献   

4.
张之晔 《钓鱼》2007,(11X):24-25
钓鱼是以饵谋鱼。鱼在水下怎么咬钩,我们看不见.所以选准了钓饵就等着“羽沉知食驶”了。然而.鱼能把浮子拽下去,也能把它抬起来,还能连续和断续的摇晃颠簸。浮子客观地反应了鱼对钓饵的亲近性,但有时候也会弄虚作假,所以认识钓饵要同线组、浮标结合起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张之晔 《钓鱼》2008,(11):22-23
钓饵非腥即香,但水库、湖泊鱼种杂,密度低,而且鱼的食性也杂,还因为自然饵料的季节性更替具有贪腥嗜香的变化,其中有些规律被钓鱼人掌握了,如鲫鱼秋贪香冬嗜腥,鲤鱼凉爽吃香天热吃腥等等。不过也有不可捉摸的,比如草鱼不吃草,吃油葫芦;青鱼不食螺蛳,吃红薯……腥香型鱼饵的出现或许就是瞅准了这一点。然而群起并标榜着“环保”、“绿色”、“自然”的鱼饵却感动不了钓鱼人,原因除了品牌影响,恐怕与腥的成分、所占比重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之晔 《钓鱼》2008,(13):26-27
台钓出现之前我们用自然饵和简单加工的合成饵,钓大鱼用大饵,钓小鱼用小钩小饵,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对。可是经常出现大鱼转悠着不肯咬钩,唯有小钩小饵才能钓到它的情况。台钓一起,钓饵的花头多了,其中搓饵用炸裂饵、脱壳饵是对传统用饵经验的提升,并积极影响竞技钓鱼。  相似文献   

7.
张之晔 《钓鱼》2008,(15):18-19
不管商品饵还是自然饵,用饵的基本原则是夏香冬腥,春淡秋浓,然而竞技钓鱼把它颠覆了,并梳理出钓对象鱼从腥饵雾化到腥香过渡,到最后无味藏杀机的用饵规律。受其影响,休闲钓鱼接受雾化则一开始就是腥香饵或者香饵,是很少用腥饵的,原因是腥饵招小鱼,但钓到后来腥香不重要了,包括大小、比重、软硬在内的状态上升为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8.
张之晔 《钓鱼》2008,(4):20-21
用蚯蚓钓鱼的时候。有人把它掐断了或拍死了装钩,钩卧底,饵不动,鱼长时间不咬钩了,轻轻把钩提起一点,再沉下去,饵动了鱼就咬钩了。受此启示,有人用活蚯蚓,让饵动起来,后来又有了半腰装钩两头活。台钓强调摆幅,子线长,摆幅大,也是钓饵动起来。但鱼情不同,有的鱼非动态饵不食,而且对动的幅度、频率都很挑别,动快了不吃,动慢了不吃。有的饵动了反而不咬钩了。  相似文献   

9.
张之晔 《钓鱼》2008,(9):26-27
一个故事:上世纪末,无锡国际钓鱼节设了一个趣味性项目:钓鱼接力。3个人一组,一人一鱼塘,第一人钓鱼入护后放下钓竿,提着鱼护跑步送给第二人,接到鱼护后第二人开钓,如法炮制,最后第三人钓鱼入护后送达裁判长.按时间先后评定成绩。巢市一高手接第一位钓手鱼护后以台钓入位,用浓香型鲫鱼饵连续抛钩,然而鱼是聚了不少,可是钩触底就没有口了,反不及挂蚯蚓用底坠钓组者钓得快。浓香型鱼饵诱鱼快,但仅有嗅觉刺激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0.
张之晔 《钓鱼》2008,(5):18-19
没鱼咬钩就使劲打窝,结果是鱼来了只吃诱饵不咬钩—传统钓鱼好犯的毛病在台钓衍生了一种新的烦恼—遭遇小鱼"封锁"。水库湖泊有两个极端,大鱼大得离奇,小鱼多得出奇,台钓取中庸之道,擒大拿小,格杀勿论,钓饵就不仅是大小有致,还应该把握鱼的咬钩趋势,做到软硬有别。  相似文献   

11.
张之晔 《钓鱼》2008,(1):16-17
竞技强调雾化,至于把雾化归功于某个鱼饵实在牵强。比如钓鳊鱼要不断撒湿的菜菇饼,诱饵渐次下沉,沉底的鱼离底摄食弥散的悬浮状饵料。再如钓罗非鱼顺风撒米糠,先是小罗非上浮,接着米糠吸水下沉,把大罗非引到半水。其他如钓白鲦也是如此。竞技把雾化演绎得无所不能,引得不知就里的钓手把雾化当成法宝。然而钓大鱼,钓赖在水底的鱼,雾化就显得疲倦了。  相似文献   

12.
《钓鱼》2008,(1)
竞技强调雾化,至于把雾化归功于某个鱼饵实在牵强。比如钓鳊鱼要不断撒湿的菜籽饼,诱饵渐次下沉,沉底的鱼离底摄食弥散的悬浮状饵料。再如钓罗非鱼顺风撒米糠,先是小罗非上浮,接着米糠吸水下沉,把大罗非引到半水。其他如钓白鲦也是如此。竞技把雾化演绎得无所不能,引得不知就里的钓手把雾化当成法宝。然而钓大鱼,钓赖在水底的鱼,雾化就显得疲倦了。  相似文献   

13.
《钓鱼》2008,(21)
钓鱼人对鱼饵的认识是直观的,很朴素。比如鱼塘喂颗粒饲料就有了原塘颗粒,但怎么装钩却要结合钓组。底坠在颗粒上加个橡皮圈,不然没法装钩;悬坠把颗粒湿水,泡软了,捏碎了,再加拉丝粉形成网络就有了持钩性。用颗粒饲料是因为鱼吃惯了,认这个——性质使然。底坠钩卧底,饵化了浮子没有反应,对钓饵的要求是持钩性第一,饵硬一点没关系;悬坠用浮标表达鱼饵重量的变化,可以从调和钓的"目"推断钩是卧底、触底还是离底,持钩性是调整鱼饵状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钓鱼是以饵谋鱼。鱼在水下怎么咬钩,我们看不见,所以选准了钓饵就等着"羽沉知食驶"了。然而,鱼能把浮子拽下去,也能把它抬起来,还能连续和断续的摇晃颠簸。浮子客观地反应了鱼对钓饵的亲近性,但有时候也会弄虚作假,所以认识钓饵要同线组、浮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翻一翻史书,祖宗留下的用饵经验很多,很丰富。比如"芳其饵",钓饵要香;"煎燕"是把燕子的肉放在油里煎了,腥膻的动物性饵;饵装到钩上要产生"犹沉埃聚沫"的效果,用现代话说就是雾化,这样鱼才"吞之无疑"。然而,任何经验都有局限性,把几千年用饵感受归纳起来,现代钓饵有14条军规。  相似文献   

16.
金铭 《中国钓鱼》2012,(7):46-47
在混养塘专挑草鱼钓,难度大是其特点。除了要有一定技巧之外,其最关键的是要用对钓饵。钓友常说:“饵料对路,鱼才上钩。”对于垂钓来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17.
杨毅 《钓鱼》2009,(15):18-19
我所把握的饵料香型的酉己比原则 鲤鱼饵的配置,已经多次的提到过:单独使用时,大多数鲤鱼饵入水后的状态,与泡散后的颗粒饲料神似。钓手如果感觉到这种状态的饵料难以持钩或是到底,就要应用一定比例的烤麸类钓饵来调整状态。一般烤麸含量大的钓饵,配合鲤鱼饵使用时要用到20%左右。  相似文献   

18.
崔海廷  昕东 《垂钓》2010,(2):36-37
为何鱼儿会喜食臭饵?原来,经发酵变臭的饵料,除了带有奇臭的味道,还兼有醇厚的酒香之气,如同水中常年沉浸的五谷杂粮,色儿喜食,自然是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9.
侯增福 《钓鱼》2014,(2):18-19
笔者钓箱内有一款蛋奶型鲫鱼钓饵,在晚春至初夏时,在大水库垂钓鲫鱼效果很是不错,一般情况下20分钟之内准有鱼上钩  相似文献   

20.
张世才 《钓鱼》2008,(2):48-51
笔者有60多个春秋的钓鱼经验,感觉经验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的只有两条:一条是根据鱼种用诱饵喂窝(打窝),把分散的鱼儿聚集到窝子中来;一条是根据鱼种使用相应的钓饵下钓,让鱼儿心甘情愿吞钩上钓。只要抓住了这两条,就能钓到鱼、多钓鱼、钓大鱼,做到鱼儿满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