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说我既有近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又任过组织科长、政治处主任等职,约我谈谈干好新闻工作与干好其它工作乃至领导工作的相通性,我感到很为难,日为自己这两方面干得都不要出色,只能拿别人的事实,谈一点成陋的一己之见。常听一些新闻战线的同志发牢骚,说现在有些人总认为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经历单一,素质“缺腿”,不够全面,难以往任其它工作或领导工作,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别的不说,单从我们听到、看到、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看,就足以证明:绝大多数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同志一旦改行,就如鱼得水,大显身手,在各行各业干出了令人…  相似文献   

2.
3.
4.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新闻人才的就业形势已经风光不再,但在特区深圳却前景看好。本文专门分析了未来几年深圳新闻人才的需求类型、需求特点,并提出了特区新闻人才具体的教育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5.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6.
从记者走上了总编、党委书记的岗位,就有个带队伍的担子压在肩上队伍怎么带好,而且要真正带出一支里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不是件简单的事。从多年的实践中我归纳为三句话:自身过得硬,人才冒得出,队伍像个样。 自身过得硬,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过硬,政治立场坚定,处事观点辩证,办报善于驾驭;工作作风过硬,事业上能开拓;不贪不义之财,不写不义之稿。几年来,自己拒收和上交钱物数千元,为采编人员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此举上行下效,像“有偿新闻”、“第二职业”、“车马费”这类的不正之风,在编辑部不能说绝对没有,但难成气候。今春,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到十个单位征求对报社采编人员作风的意见,普遍评价是形象良好,未有歪门邪道。  相似文献   

7.
痴心不改新闻情,化为春泥更护花。近年来,南京军区某部全面建设不仅年年上台阶,群众性新闻报道工作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连续4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说起新闻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该部官兵说政委周书林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培养综合性新闻人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在考察了22国的新闻教育之后,提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该具备4方面的素养: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及3种才能: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和创造才能。新闻教育重视的是综合素质和独创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当名记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文字表达能力是重要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给郭超人提了个问题:请您用最简练的语言来回答,什么人不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好记者?郭超人回答说:一般我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你不能当记者;一般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也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可以当记者,但这只能当一般的记者,不能当好记者,只有一般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却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就能当个好记者。郭超人说的话很对。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别的人不能够想到不能够做到呢?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个认识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日,看一本杂志上关于日本新闻单位对员工的唯一标尺是"新闻感觉",很是感慨。文中提到,日本的新闻单位十分看重记者的独立评论能力,他们认为如何看待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新闻。用新闻术语来说,只要你有"新闻鼻",绝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在改革方面,他领导了变法运动,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我国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伟大人物,其伟大更是体现在他的变法运动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他的变法思想却闪耀着永久的光辉,他在变法前后所论述的人才观对后世的社会改革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鹏  何锋 《新闻实践》2002,(6):22-23
新世纪第一年,中国终于正式迈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一事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刻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也不例外,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各项协议逐步落实,传媒人才,将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关键和中外媒体竞争的滩头阵地。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闻报道要求快速、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经济建设的新情况、新面貌和新问题,因此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和锻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及经济新闻人才的定义,并从新闻教育、新闻培养以及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经济新闻教育应该寻求经济管理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处理好一般新闻学课程与经济新闻类课程的衔接关系,并强化实践教学和择业就业指导,凸显经济新闻人才的专业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媒体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问题,媒体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本文将针对当前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业人才的引入与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使我国媒体事业更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人才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雄 《新闻知识》2005,(10):25-26
经济新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始终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在市场竞争和日常消费中,人们需要获悉经济战略、经济政策、法令法规、经济走向、市场行情、经济背景等各方面的信息,并凭借这些信息来了解市场,认识市场,以便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经济新闻记的工作正是通过对众多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传播,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政策、对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进而对社会政治,经济运行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人才群体”,是指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组合。新闻人才的群体效应,就是新闻单位为了发挥新闻媒介的特定功能,按照效能、系统、互补、协调、更新等原则,建立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新闻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作品,出人才。同类相聚是事物存在运动的一种现象。考察一些人才聚集的新闻机构,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新闻人才群体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他们才能出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形成了人才群体的中心。抗战时期的《大公报》最典型。报社经理兼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17.
王平 《新闻界》2005,(4):130-131
目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使新闻学教育呈现出深刻的危机.可以说,新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新闻学教育?新闻学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我们从事新闻学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结合笔者所从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谈谈新闻学教育如何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唐晓童 《新闻知识》2005,(10):15-17
所谓“新闻人才”,主要是指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遵循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如何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成为纵论天下风云的名记者?我认为,依靠名师指点,可以说不矢为一条“捷径”。请看: 毛泽东一九一九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时,曾得到过中国新闻事业先驱者邵飘萍的指导。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徐铸成二十年代曾拜张季鸾(上海《大公报》总主笔,主持言论十五年)为师。当时,张季鸾每以“一苇”署名发表的北京通信,徐铸成都要“如饥似渴”地抢着看。以后对张季鸾的言论。他都仔细研究,很快提高了新闻写作的水平。柏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是著名文学家、教授朱自清的学生。朱自清批阅柏生文章时,连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20.
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的新闻工作岗位长期被视为与分务员一样,属于铁饭碗。但是最近的几年,事情正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我负责的一位前年毕业的大众传播专业的博士生最近向我约稿,我才知道他同时在为几家不同的杂志服务,分别担任不同的职务,名片有好几种,而且已经变动了几次;我带的一位新闻学硕士生去年毕业后在一家“中国”字头的专业报纸工作,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