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中国宪法权利思想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民宪法权利保护现状的不尽人意之根本原因不在于宪法本对权利的规定完善与否,而在于中国宪法权利思想的缺失,具体表现为:“限权”思想的缺失,简单的多数理论的失误,“公民享有反对国家的道德权利”思想的缺失。造成这一系列缺失的症结是权利哲学——“权利至上”的自然法理念的缺位。中国宪法必须在以上几个方面予以改革和完善,为将来的宪法诉讼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需要现代公民,培育良好公民是“德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将公民教育纳入“德育”。但是,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培育权利主体、理性主体等现代公民教育理念。本文将从几则课堂教学案例说起,进而揭示出“我在·我思·我言”,是当代公民教育的进路。  相似文献   

3.
对宪法权利的法律保护及其规律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宪法是人民契约的产物,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宪法权利是利益的综合保障权,是“合法”、“合理”、有效的法律权利。因此,宪法赋予了每一个公民参与法治社会的基本的“行为可性”相对公民而言“宪法权利”基本价值属性是“法治性权利”。  相似文献   

4.
高校管理权行使与学生宪法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宪法权利是为宪法所确认的、公民与生俱来的,是不能为其他个体和公权力侵犯的权利。高校在自主管理权运行过程中,极易引发自主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冲突,由此造成对学生宪法权利的侵害,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的自主管理权和学生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在学校享有的宪法权利进行分析,从而将高校自主管理权纳入程序化、法治化的轨道,以推进高校依法治校,保障学生宪法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公民角色认知: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缺失与强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民工公民角色认知及政治参与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权利意识不清晰、自主意识的缺失、参与意识的淡漠,而农民工公民角色认知及政治参与意识缺失的制约因素诸多,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的难度及主观上参与动力不足方面,必须从多种途径探索推进农民工公民角色认知、强化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受教育权已被《世界人权宣言》宣示为“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公民(包括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属于一项宪法性权利。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受教育权应该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应当是指公民有在依照国家教育制度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就学的权利。因此,侵犯公民的受教育权总是和公民当时面临的具体就学机会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是指公民到教育机构就学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的情况或者设置不平等条件使公民在相同的就学机会上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环境权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权”实质为公法上的权利而非私法上的权利。环境权应是一个类概念,不仅包括道德上折环境权,也包括制定环境法中其他主体在环境方面的权利。环境立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环境主体不同应包括宪法上的公民环境权,法律上的公民环境权,政府环境权和企业环境权。  相似文献   

8.
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基本价值的应有之义。对言论自由权利的维护,可以使宪法的基本价值得以伸张;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当宪法性的权利遭到侵害时,应将对宪法基本价值的考量纳入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与普通公民一样,儿童乞丐也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对国际法和我国现行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表明,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自由,是一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国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义务主体。受教育权分为抽象意义上的受教育权与具体的义务教育中的受教育权。我国应按照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义务的精神对现行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修改,重新确立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10 7页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还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上引课文中的“人民”肯定错了 ,大错特错 ,将“公民”错成了“人民”。195 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三章的标题就是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 1982年宪法的第二章标题仍是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由第三章调整到第二章 ,更显示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重视的程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由国家法律明确加以规定 ,但在这些法律中 ,宪法是处于国家根本法的地位 ,是国家所有法律制订的根据 ,那么…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宪法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矫正和修饰多数形成机制本身所存在的瑕疵,弥合宪法既定约束和现实多数之间的冲突,拓展宪法中关于自由范围和内容的规定。(2)维护公民的“反向自由”,防御政府的“正向侵犯”;确认公民的“正向自由”,救济政府的立法不作为,最终实现公民“反向自由”和“正向自由”的结合。(3)借助制度的强力,对不同的宪法权利加以平衡,消除宪法权利间的冲突,在事实上制定一个可视之整合规则,矫正由于立法缺位而带来的平衡规则缺乏的弊病。  相似文献   

12.
人身权利与人身自由权利是意思接近的两个法律概念。在初二教材《思想政治》(下册 )第九课中指出 :“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对于这两个“基本的权利”,同学们往往感到容易混淆。要想弄清楚它们 ,必须把握人身权利与人身自由权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内容不同。人身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有关公民人身方面的几项基本权利的总称。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 :人身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等内容。公民的这些权利 ,统称为人身权利。公民…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法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法律考察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毛豪明王翠萍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然而,在一些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  相似文献   

14.
一、公民教育是把公民培养成为责权主体的过程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教育也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积极、自主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责权主体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国家,公民概念有所不同。从历史上看,公民一词最早始用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沿用。这时的“公民”主要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到了中世纪,教会和封建君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宰,个人是上帝的子民和封建君主的臣仆。人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上帝和君主,没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兴群体,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一个新兴课题。农民工应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宪法和劳动法赋予农民工的权利,也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对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还可提供重要支持。我国必须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境形成的原因和农民工群体内部结构,实施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并且要辅之以户籍制度、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扶持农业发展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受教育权在我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受教育权是指公民在国家举办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这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在我国《教育法》第九条中更明确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发展教育,保护好公民的受教育权已不仅是一种富国强民的手段,更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不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世界各国也都趋步亦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领域,是全体公民共同生活的准则。就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未来的事业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限制过于严格,有碍公民宪法权利和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也日益暴露出与世界法治趋势不相一致的矛盾,应当予以调整。涉及公共利益损害的行政诉讼,实行“公民有权”原则,规章及以下层次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合理性问题应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缩小行政终局裁决的范围,赋予更多的行政相对人以原告诉讼资格。  相似文献   

19.
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将诉权理解为一般的法律权利,已不足以对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提供有效的保护。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以及现有公民基本权利的真正实现,要求确认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作为宪法权利的诉权,主要包括诉讼程序发动权和诉讼裁判获得权两个方面的内容。解决我国公民诉权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尽快通过宪法确认诉权的宪法基本权利地位,建构专门化宪法诉讼机构。  相似文献   

20.
政治权利是实现经济权利和社会文化权利的有力保障。农民工在流向城市的过程中,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缺失,与他们政治权利的流失有莫大的关系。农民工参政权的流失主要表现为村庄的政治参与低效甚至虚置,与所在城市社区的公共管理基本上无缘,打工单位无意见表达的渠道。农民工参政权流失与我国缺乏尊重公民政治权利的文化和传统、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经济和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以及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文化组织资源的匮乏等因素有关。维护农民工的政治权利,通过政治权利促进经济权利和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和实现,是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