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2001年,我国中小科技型企业超过10万家,技工贸总收入达1.8万亿元,上缴税金1000多亿元。但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又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市场、技术、员工、成本、利润、资金、产品质量等方  相似文献   

2.
集群创新网络在决定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创新绩效以及建构国家创新体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成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集群创新网络的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将我国集群创新网络的国际竞争力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相比较,找出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政府决策以及集群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在区域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城市竞争力的支撑点应落在哪里?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探讨。倪鹏飞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东莞 IT 企业集群、无锡的轻纺织业集群、温州的小企业集群为促进其各自所在城市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看,以具有竞争优势的硬、软环境吸引各种资源在一定地域上的聚集,突出城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环境纷繁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今天,柔性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融入环境、适应环境甚至引领环境的能力,从而有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本文在以往柔性战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基本特征和柔性缺陷,提出了中小科技型企业实施柔性战略的建议,以期对中小科技型企业有效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环境并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窦红宾  马莉 《未来与发展》2011,34(2):99-101
本文从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两个维度论述了社会网络嵌入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基于此,集群中的企业应充分重视利用网络这个知识、资源丰富的平台,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等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本书就科技型新创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展开深入研究。核心内容包括创业者特质对科技型新创企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基于科技型新创企业集群的模仿创业决策机理、基于集群环境下科技型企业创生机理、基于科技型新创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和集群共享性资源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企业网络结构角度探讨产业集群竞争力这一热点问题,分析了网络密度与集群企业成本的四个维度(交易成本、学习成本、生产成本、机会成本)和创新的关系,指出集群应保持紧密性与开放性,避免网络的路径锁定效应,保持乃至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产业集群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动因及模式,探讨了目前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首先探讨了科技型企业技术能力的内涵和一般发展提升路径.基于普通的提升路径并不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创新的视角出发,得出科技型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理想路径,并阐述其内在运行机理,对我国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将科技型企业创新机理的方方面面归结为三个层面:创新的推动力,拉动力和推动力、拉动力的综合作用力,从理论的高度简要地阐述了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的影响要素,以求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成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网络激发技术创新的机理及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开明  王亚丽 《科学学研究》2013,31(9):1399-1411,1440
城市相对于乡村的诸多优势使其成为创新中心,城市间联系的网络化趋势对创新网络形成、创新主体间知识流动及创新扩散模式与效率产生影响,有利于激发城市技术创新。依据中国城市之间的航空流数据,利用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法,测度城市网络的整体特征及个体特征,进而考察城市网络对技术创新的实际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网络绝对密度扩大及城市间关联度的增强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城市间强联结影响知识流动并促进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水平决定着城市间连接的分布,影响网络内创新扩散和知识流动的潜力;度中心性高的城市具有更高的创新潜力和创新绩效,介中心性高的城市节点拥有对知识和创新成果扩散的较强控制力。结论对于明晰网络时代的城市发展动力及方向、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公民 《学会》2006,(1):34-36
从2002年始,学会学术部在中国科协六届常委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专委会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专委会指导下,组织全国性学会的相关专家学者,就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连续4年开展了“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系列专家论坛(专委会还代表中国科协组织并出席2004年和2005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专家论坛,区域性论坛分别总结或出纪要)。2005年分别委托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物产业发展的特点,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从生物资源条件、技术创新能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生物安全监督管理、政府支持力度6个方面提出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7个主要国家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具体测定.计算结果表明,美国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最高,德国、英国和法国相接近,中国、日本和印度相对较低.中国在生物资源条件和生物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具有比较强的优势,而在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和资本竞争力方面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4.
从科技潜力、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等4个方面对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与分析,全面揭示福建省科技竞争力的实际状况,为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福建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规模逐步增大,科技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在华东地区各省(市)中的科技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最后提出提升福建省科技竞争力的政策和建议。S  相似文献   

15.
摘 要:文章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印度等主要人工智能大国为研究对象,通过钻石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五国人工智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总结借鉴其他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与形成原因,从人工智能经历的 “概念化——商业化——产业化”发展三阶段周期入手,明确不同发展阶段起着关键作用的有利要素类型,提出了三种不同实现路径下的分类政策思路。最后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出在“双循环”战略下提升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依据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徐飞  陈洁  何伟 《科学学研究》2006,24(5):808-815
采用创新SWOT分析模型,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估上海A信息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同时将分析的结果与该企业未来的技术发展战略目标加以比较,以考察技术发展战略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最后,从渐进式改变、系统式改变和突破式改变三方面提出提升该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将技术创新战略看作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部分,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在分析行业生命周期和企业现有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体系,以便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量体裁衣,选择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8.
刘晓燕  王晶  单晓红 《科研管理》2020,41(4):171-181
技术创新网络在演化中表现出的高度不稳定严重削弱网络的创新输出,探索其演化动力有助于网络重构、提升网络绩效。文章区分网络关系形成和关系解散过程,综合外生节点属性和内生结构依赖,基于TERGMs(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构建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动力模型,并从生命周期视角下,对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技术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孕育期和成长期对合作关系形成具有显著积极作用,边共享伙伴在成长期显著积极影响关系形成,度扩展和度共享伙伴则在成熟期和再生期显著负向影响关系建立和关系解散过程。最后借助收敛性诊断和拟合优度检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剖析人才战略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战略竞争包涵显性竞争和隐性竞争2个层面的观点,基于二者关系的分析,总结出人才战略的类型;从显性竞争和隐性竞争两方面构建了人才战略竞争性评价指标体系。故可运用此评价指标体系从显性竞争和隐性竞争两方面评价人才战略的竞争效果,以竞争效果代表企业人才竞争战略决策博弈中的企业得益,为博弈论在人才战略决策中的应用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技术变革加速的时代,一些企业尽管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主流市场的领导者地位,然而由于对技术发展趋势判断错误或者忽视新技术的市场潜力,一再错失重要发展机遇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企业如能预见新的技术范式并识别、培育出突破性技术,则能成为新范式的掌舵者、行业的领导者。目前,已有的、基于线性思维的技术预测/预见方法尚难以解决包含高不确定性、复杂性的技术范式转换问题。文章认为,社会网络从一个网络的规模、密度、资源等角度,通过数据挖掘等工具和实证研究方法刻画范式转换的特征和演化路径,从而可能寻找到技术范式转换预见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