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其中重要的一点:“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校校通”工程的目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互联网或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苏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我们一直把推进“校校通”工程建设作为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的抓手,累计投入资金2186万元,在全县中小学建成网络及多媒体教室288个(其中计算机网络教室211个,多媒体教室77个),拥有可用计算机8934台(其中接入网络教室的8233台),生、机比例达到16:1,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3.
4.
5.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并部署了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从此,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从硬件上看,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到2003年底,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63万台,建设校园网的学校达到3.5万所,与2000年的统计数据相比,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翻了两番,校园网的增长将近10倍。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五莲县2002年以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2003,(3):1-1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基础建设,也不是在各个学校门口挂一个“校校通”的标牌,更不是在传统教材上增添部分IT的章节。如何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何在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人类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不仅预示着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更预示着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部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我们吴江市震泽中学确立了“立足校本,抢抓机遇,构建现代高中开放式网络学习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中小学电教》2006,(4):77-77
目前,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校校通”工程已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全市完小以上的中小学100%地配置了计算机网络,100%地实现了ADSL接入或宽带接入,100%地开设了教育技术信息课。南京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漾的教学环境、计算机设备,包括课程教学,都已跟城里学校“并肩齐走”。  相似文献   

14.
15.
16.
自教育部2000年10月提出“校校通”工程以来,全国中小学校掀起了一场校园网络建设的高潮。据统计,全国目前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已达6000多所。建设校园网,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传统教育,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但纷纷上马的“校校通”、校园网工程还存有很多问题,或是“有硬少软”、“重硬轻软”,或是硬件设备投资过于高档,教学软件数据库建设、师生信息技术培训跟不上。这使“校校通”、校园网在建成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指导中小学校的“校校通”、校园网建设工作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2004,(1):79-79
唯一数码“校校通”智能软件系统远程教育平台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校校通”工程增值服务而诞生的革命性的远程教育平台软件产品。它为学校和教育局提供了智能化的并能适应多种网络环境、硬件环境以及“校校通”平台的远程教育平台软件。它能让老师通过互联网站向学生提供包括多媒体课件、互动练习、师生互动交流、在线考试等等一整套“在线课堂”服务;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近年来,山东省五莲县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从2002年起,县教育局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将2002~2004连续3年确定为“信息技术教育年”,并制定相应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