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不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言说的接纳、理解,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和自身的唤醒,听到儿童和自己心灵的声音。教师要带给学生以平静和友爱,尊重儿童的心灵世界,创造儿童心灵开启的条件,与儿童在“视界融合”中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走向彼此的心灵世界,实现新的意义的开启和发现。  相似文献   

2.
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然而,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剥除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表现在语文能力上是…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中个性意识的培养极为重要。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面对个性特征鲜明的教学对象,教师要把“教案剧”变成“角色剧”,变传统的以“教路”统领“学路”为以“学路”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和优化学生的良好个性。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语言世界的美妙过程,而阅读文学作品,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教师可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表达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让他们畅所欲言,主动与文学大师展开心灵的沟通,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以促进其个性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作文本身就是一种体现强烈个性色彩的创造活动。有无创造个性直接决定着作文的质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的作文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作文模式化。内容“假、大、空”;语言大人腔,缺乏少年气。  相似文献   

5.
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不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言说的接纳、理解,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和自身的唤醒,听到儿童和自己心灵的声音。教师要带给学生以平静和友爱,尊重儿童的心灵世界,创造儿童心灵开启的条件,与儿童在视界融合中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走向彼此的心灵世界,实现新的意义的开启和发现。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丰富多彩的,更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更追求一种真实、一种自然,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生成在情理之中。这样,课堂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师生“原汁原味”的思维生发、能力发展的教育情境。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生成课堂的真实与感悟
  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儿童的个性各异,没有一模一样的儿童,每一个儿童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每一个儿童都有独特的精神、心灵和智慧的力量。因此,教育者不能千篇一律地、无区别地对待他们,而是要探索适合于不同儿童的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儿童显示出更多的精神、心灵和智慧的‘物质财富’,并使之更加精致和丰富,从而塑造出举世无双的和谐结合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地流淌。●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让他们能够在讲演中在作文中酣畅淋漓地倾泄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励学生创造,让他们能够在沐浴世界上所有精神文明之光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胆略与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培养”,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民主教学的氛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理念创造教育的综合原理、移植和分离原理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必须综合培养才能奏效,单打一的训练思维和技能都难以成功。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不同的创造观念。妙用艺术通感,使儿童从不同角度认识表现客体,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而艺术通感是指从一种感觉的反应到另一种感觉的反应的直接转移。抽象主义画派的代表康定斯基这样解释:“到心灵的通路是那么直接,心灵本身又是那么敏感,所以任何感受到的印象都直接通向心灵,又从那里直接通向其他感觉器官。”所以,艺术通感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一、构思过程,多一些创造意识,少一些迷信权威。本来课堂教学的个体劳动方式给教师个体能力的发挥以很大的自由度,可有些教师却自我禁锢,限定在“权威”的圈子里。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其灵魂在于“创造”,教师应像儿童一样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固守已有的经验,应多一份像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批判思维,在“拿来”后重新审视,对“权威”多一份理性的思考,然后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出一种个人的风格。二、面对学生,多一些差异意识,少一些整齐划一。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共性,而缺少了对个性…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私语     
一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三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四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72006年5月号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五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六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让心泉自然地流淌。七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精神使者,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失了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生活如一潭死水,学生对之失去热情,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让心灵快乐成长,让个性自由飞扬。一、呵护童心,让心灵快乐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儿童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倍加呵护。”要保护童心,首…  相似文献   

12.
阮悦 《广西教育》2012,(25):42-43
小学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学生作文难更多的是感觉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学生们在写作中最易犯“假、大、空”的毛病。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尝试日记写作,用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用稚嫩的文字将自己的心灵世界描绘出来呢?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育的失败,学生的创造能力被抑制,被扼杀。其实,每个学生内心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着强烈创新的愿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4.
习作教学“教”的重点与核心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尊重学生心灵思想的自由,促进学生个性的解放,精神的升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使他们愉快地参与习作,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总之,只要教师的“导”触动了儿童的心弦,孩子的创作激情便会喷涌而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育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以文化的方式浸润儿童的心灵世界,教育中的行为始终体现着一种文化的渗透。表象是教师对学生随意的训斥、命令、颐指气使,实质是在传达一种成人本位的文化理念。相反,当我们与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不能没有对“心灵”的关注,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指教师的心灵,也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但反观当前的教育生态,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灵距离。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行人文关怀,那我们的教育行将摒弃固有的社会责任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 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可通过“期望”来启发引导学 生相信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者”,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育教学应“期望”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这要求教学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要为每个学 生素质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均等起码条件,特别要关注后进生和上课没机会发言的学生。美 国教育家布卢姆曾提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 的儿童。素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个性化教学的“活力”,能诱发语文教学课堂的“生机”,从而创造语文教学艺术魅力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特征。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个性有活力,个性更有非凡的想象力。对一些名句所蕴含的哲理,因学生的个性不同,理解自然也就不同。因此,语文教师要大胆实施个性教学,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才可顺利实施课堂个性教学。二、教师的“真实”展示,是孕育“个性”的种子,是培育“个性化教学”的土壤语文教师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就要做到真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