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话中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形象的缩影,在神话里,女性的地位也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时期和阶段,神话中女性地位的变化都反映或投射出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通过研究日本创世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我们能较直观地了解日本女性地位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2.
宗教和神话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的缩影,在宗教和神话领域里,妇女的地位也是随着世俗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通过研究宗教和神话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中西方宗教与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异同,对于研究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在一定阶段下,宗教和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变化都演绎着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华夏神话作为中国上古神话的主核,构成了我们民族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它主要产生、发展并衰亡于农业型社会结构中,其形象、功能与价值也多带上了渔农经济的性质。这种思维特征与经济方式的奇妙结合,使华夏神话在追寻民族意识、心理结构、伦理观念、信仰行为及经济手段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也具有难以替代的观照现实的史料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天府"作为区域文化形象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应予以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结合历史和当代人对"天府"内涵的认识,作为世人向往的地方,"天府"象征着"富庶、兴旺、和谐、智慧、美丽、幸福"。按照"天府"内涵的六大要素,四川在古史神话、历史文明与现实世界三个层面形成了形象叠加,"天府"既是古今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也舍四川莫属!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的形成经过了神话描述、实物解析、抽象提升和本体哲理四个阶段.这是一个对神话的俗化、从世界状态到世界本源的认识、再到世界本体抽象的过程.它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命题的构成.  相似文献   

7.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者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建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茅盾对欧洲神话有系统的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小说明显地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借欧洲神话创作小说来讽喻现实,以北欧神话中命运女神的“二姐精神”来塑造和评价“时代女性”系列形象,肯定“时代女性”执著、勇敢地直视现实、追求光明的特点,并对其各自不同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9.
沈善增 《中文自修》2006,(10):46-47
你知道《老子》吗? 你知道《老子)吗?我想,很多人会回答,当然。 你真知道《老子》吗?这就难说了。 说起《老子》,你可能会感到,这是一本十分深奥的书,“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云里雾里,稀里糊涂。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仅仅五千多字,似乎包罗万象,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甚至认为读通《老子》,可以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得意时都是孔子门徒,失意时都是老子门生,意在表明孔子与老子在对待社会现实上截然对立的态度——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标志着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消极出世,以无为消解不平。但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思想本义是什么,老子提出“无为”的动因及社会意义如何,恐怕还得认真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本文拟从“无为”本义,老子提出“无为”的社会动因等方面略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1.
用形象作词、用感悟谱曲的语文惟有感性而多性的教师,才能让学生走近作品,和作者产业共鸣,感受现实世界的人文情怀,得到情感上的感染和熏陶。  相似文献   

12.
道家的艺术风格以老庄为代表,既有老子说理的朴素自然,又有庄子想象的浪漫瑰伟,浪漫诗性与哲思理性共存。《淮南子》中的寓言故事通过表现道家艺术风格,形象地展现一系列人生哲理,指导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是建立在体验主义哲学这一全新的哲学观基础上的,既非经验主义又非理性主义。这一哲学观的基本观点即: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神话作为语言的产物,是一种抽象概念的集合。对“自然力”、“自然和社会本身”的“想象”、“幻想”和“虚构”是神话产生的关键。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利用语言这一中介,经过人类的想象和幻想,按照现实世界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构建,创造出种种神话。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视角以玉皇大帝的形象为例分析神话体系及其仙话化流变。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其幻想的语言为学生的文化建构创造了自由的天地,另一方面它能对学生的精神审美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那么,神话题材的文本其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认为神话教学应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文化,留下梦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外在世界反映的上帝形象已经开始慢慢弱化了。外在世界已经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并非由超自然力量主宰,它可以用自然法则来解释。很多学者认为,正是科学的兴起引发了宗教的衰落,而随着宗教的衰落,神话也渐渐衰落了,至少那种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神控制诸如此类的神话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流行了。这就是神话与科学的关系起源。围绕这一关系,从电影明星出发,论文开拓了新的神话视野。  相似文献   

16.
概而观之,屈赋中的神话,基本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天问》为代表,古史与神话交织而使用的材料,姑称之为古史神话;一种是以《九歌》为代表,以神或神话为素材而赋予充分形态的经过想象再创的神话;一种是取神话世界的框架和各种神话形象,以抒情主人公为主角的新创神话,姑称之为个人神话。而这三类神话,以及它们表现出的状态,恰好从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地表现了神话向文学的递变,即神话特质的变化,神话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及神话整个内部构成和再生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郭店《老子甲》的“道”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甲》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甲》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18.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各色经典的人物群像,米勒娃·麦格教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多个角度分析米勒娃·麦格的女性巫师形象、教师形象、知识分子形象、神话与现实混合等形象特征来进一步探索这一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米勒娃·麦格虽然只是一个神话人物,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却超越了角色本身。  相似文献   

19.
汉唐道教在建构其神学体系时,充分融摄了中国早期神话意象,其重要表现之一是昆仑与老子的结合。“老子治昆仑”“老子升/归昆仑”反复出现在汉唐道教信仰的脉络中。无论是寇谦之的新天师道清整运动,还是刘宋天师道的改革运动,抑或是老子神话之西出说、化胡说,永恒回归神话以“昆仑/老子≒道”的模式出现,汉唐道教通过对宇宙本源“道”的回归实现了道教自身的清整、提升。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子巧妙地运用了形象思维,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丰富、生动的形象,使抽象的道论既通俗易懂,又深刻隽永。文章旨在探讨老子形象思维的显著特征,把握《道德经》中形象建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素质教育、文艺创作、科技创新待方面考察老子形象思维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