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的指导与制约蒲崇举,刘俊敏《论语·雍也》中论述:‘中庸之为德世,甚至矣乎!”宋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容也。庸,平常也。”儒教的创始人孔子曾经提出过许多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其中心就是“中庸”: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不友不右。可以...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以中庸为本位的正义观,既是古希腊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表现,也是对此前古希腊政治思想中的“中庸”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观的理论前提是中庸伦理观,其理论内容的核心是“法律就是一种中道的权衡”,在国家行为中坚持中庸之道是“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可见,中庸正义观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3.
戴名世(1653—1713),安徽桐城人。他毕生坎坷,屡遭厄运终因文字狱惨遭杀身之祸。名世为人,既与当时的社会上层处于对立,其文艺思想,与时人论点不一致的地方。所以他与时人的观点相对立,决不只是文人个性倨傲的表现,而是基于他对当时礼会某些方面不同认识所致。他认为当时的文学界存在了一种“妄庸”的坏风气,所谓“妄庸”,“妄”指的荒谬、狂悖,“庸”指的平庸、鄙俗。析言之,他把以下种种现象,都视为妄庸作风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当前,“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以科研带动新课改”勿庸质疑,可一旦到了实践层面,问题就出现了,不是陷入“假”的泥潭,就是进入“空”的误区。面对此情如何是好呢?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学理论中蕴含着“中庸”思想,在宏观表现出的折中调和的大融合观,在微观上体现出“执其两端,用其中”的一系列主张。  相似文献   

6.
“中庸”是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发现,对丰富和繁荣我国古代哲学和学术思想建立了伟大功绩。对其应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考察。“中庸”是事物发展相对稳定的“质”。“中庸”在哲学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在于它堪称“中国第一诗”。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现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正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根本精神。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有着“纯诗”品质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中庸”是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发现。对丰富和繁荣我国古代哲学和学术思想建立了伟大功绩。对其应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考察.“中庸”是事物发展相对稳定的“质”。“中庸”在哲学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中庸”思想在朝代的更迭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中遭遇到了褒贬两极的命运。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的“中庸之道”曾被统治者改造,为其政治统治服务,而历代儒学大师将其推崇为“至德”;近现代“中庸”思想作为封建主义的东西遭到唾弃,而且还增加了“折中主义”、“阶级调和”等内容,“中庸”的所谓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更遭批判。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声乐学习和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声乐其实是一门“中庸”艺术.所谓“中庸”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声乐学习中“度”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无过而无不及”,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常见的许多声乐问题都是“度”的把握不好引起的.本文就声乐学习中的呼吸、打开喉咙、歌唱共鸣等方面来探讨声乐学习的“中庸之道”. 一、声乐学习中的气息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倔,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相似文献   

12.
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中发现庸调银饼四件,人教社教材《中国古代史》第77页插图就是其中的怀集县庸调银饼(见上图)。课本称之为“关中怀集县的庸调银饼”,这一称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杨丽 《文教资料》2006,(18):141-142
本文首先从孔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出发,提出了“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然后从这几方面分析了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最后对其音乐思想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以往学术界对中庸的研究仅停留于现象描述的层面。本文则着重对其进行历史的逻辑的探源,认为“中”和“庸”分别为古代狩猎经济的技术成就──弓箭文化的观念形态以及农业经济的科技成就──历法文化的观念形态,从“中”-“庸”,其价值形态的演进经历了由“力中”──“知中”──“德中”──“中庸”四个阶段。它反映了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人类自我认识和价值发现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最好的了!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这里孔子用“中庸”这两个字,是表明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对“中庸”二字的含义,并未作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中庸”思想在中国我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称“中”为“无过无不及”,这并不仅仅是方法上的适中,“无过无不及”是在长期教化过程中,主体逐渐泯息个性之中的偏颇,摆脱物欲的蒙弊,提升生命的本质,使个性情感上升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之后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合适感。“中庸”不是方法上的哲中,而是生命的品质、智慧的圆通。“中庸”思想昭示了德行与德性的一致,对现代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研究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庸”即阶级调和,是折衷主义,这是对“中庸”内涵的歪曲。本文将就孔子的一些言论和实践,对“中庸”的哲学内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庸考辨     
“中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很久以来,人们错误地将它与折中、调和相等同。究其实,“中庸”的含意即“执中道而用之”。中通就是正道。守正持直,坚持真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和价值追求。继承和发扬中庸道统,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人看来,中庸思想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尤其在近些年的中西文化论争中,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中庸”二字,由‘中庸”而哲学、而政治、而人伦、而安身立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内封闭系统.殊不知,古代西方同样奉行“中庸”原则,视“中庸”为美为善.但由于中西双方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中庸”原则奉行的社会效果却截然两样.在西方,“中庸”是城邦民主政治的保障,利在全体公民;而在中国,“中庸”是君主们手中的法宝,旨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及其狐群狗党,同历史上的反动阶级一样,出于他们反动的阶级本性,狂热鼓吹孔子的中庸之道,胡说“中庸之道”是“合理”的,“是我民族伟大的德性之一”等等,被林彪、孔子吹捧为至高无上的行动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中庸之道”究竟是什么货色?按照孔氏门徒的说法,就是既不过度,又没有不及叫做中;庸,是任何时候都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又说,中是天下必须遵循的道,庸是天下永恒不变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