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奖在2001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这份遗嘱100年后的今天,诺贝尔奖的评选也已尘埃落定之际,6位诺奖得主为人类带来了怎样的新发现呢? 医学或生理学奖──“START”基因、CDK、CYCLIN与癌症 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今年62岁,现任职于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 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52岁,蒂莫西·亨特58岁,两人均为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的研究人员。 重大贡献:发现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  相似文献   

2.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那么,“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怎么一回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犹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科学界影响巨大。作者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着重对获奖者取得获奖成就的年龄进行分析,并评价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第二创造区”,提出了有关年轻科学家培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1 三位科学家摘取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 2001年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宣布将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美国科学家雷兰德·哈特韦尔(LelandHartwell)、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Timothy Hunt)和保罗·诺斯(Paul Nurse)。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3位科学家在有关调控细胞循环周期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发现,他们确认了具有调节所有真核生物(包括酵母、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细胞周期(cellcy…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诺贝尔生理学奖竟然关心起人们的家庭生活来,目前已有两次获奖内容与人的性和性生活有关,这就是1998年和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而且获奖内容相互之间还有极大的联系。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与人类性和性生活有关的反过来又证明了性与性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伟哥之父”讨厌伟哥1998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罗伯  相似文献   

6.
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由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3人共享。诺贝尔官方网站发布的新闻公报称,这3位科学家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贡献,他们分析蛋白质细节的工作提升了人类对生命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董美珍博士在2002年第2期<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了<百年诺贝尔的遗憾--她们为什么没有获奖?>一文,认为性别原因导致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奖对女科学家的疏漏.笔者却认为,她们之所以没有获奖并非完全是由于性别原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总体上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可以超越性别的限制;科学奖励和承认基本遵循普遍性原则,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我们要避免带有先入之见的研究和分析,审慎地对待科学活动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奖     
《科学中国》2007,(3):57-57
诺贝尔奖(Nobel Prize)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安德鲁·菲尔(Andrew Z.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C.Mello),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37万美元)奖金。获奖的理由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菲尔和梅洛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基本机制。人类基因组的操控是由把来自细胞核的生产蛋白质的指令输送到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器中完成的。这些指令由信使R N AmRNA)转运。1998年,美国的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发表了他们对m R N A机理的一项发细胞中的信息输送细胞中的基因信…  相似文献   

11.
穆利斯和“PCR”技术奇云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和化学奖都授予了基因技术领域中的科学家。其中,美国的卡里·穆利斯(KaryMSllis)因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简称PCR技术)而获此殊荣。PCR技术又称“基因放大”。此技术已在医学、生物学、生...  相似文献   

12.
他们在通信领域展开了一场革命瑞典皇家科学院在2000年10月10日宣布,俄罗斯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赞罗夫、美国抖学家赫伯特·克勒默和杰克·基尔比,因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而获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灵魂?罗马天主教教义问答手册这样回答:灵魂就是离开躯体但却具有理智和自由意志的活的生物体。事实果真如此吗?1.DNA之父声称发现“灵魂细胞”提起佛朗西斯·克里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学界泰斗,1953年与詹姆斯·沃森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荣获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自DNA双螺旋结构被揭示后,科学家普遍认为,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剩下需要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只剩下三个:即生命的起源、意识的产生和生命发育过程。20世纪70年代,弗朗西斯·克里克开始对神经科学发生兴趣,并首次提出用自然…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和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原因是他们推动了对生命发展进程的了解。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委员会主席本特·诺登说:“他们的成果为未来探索癌症的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瑞典皇家科学院解释说,他们发明的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绘制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图,从而“看清”蛋白质,并且了解它们是如何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该院称这项成果为“革命性的突破”。获奖的消息令三位得主感到欣喜和惊讶。芬恩在这个奖项揭晓后说:“我感到万分惊异。”85岁的芬恩是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教授。他说…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3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威利·丹斯戈尔德、法国极地研究所所长克洛德·洛里厄斯和瑞典伯尔尼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汉斯·厄施格被授予1996年度泰勒奖。这三位荣膺泰勒奖桂冠的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各自独立地潜心研究地球古气候的变化。他们通过钻探世界最大冰原底  相似文献   

17.
一、阿尔费洛夫的科学生涯  200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出乎意料地授予了久违的俄罗斯人,他就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朱利斯·阿尔费洛夫(ZHORESALFEROV)院士。与他同时分享这一奖项的还有美国人克勒默和基尔比。该奖今年授予他们是为了表彰在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获奖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诺贝尔奖已经多年与俄罗斯人无缘了,因阿尔费洛夫在半导体异质结构研究方面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使俄…  相似文献   

18.
赵路 《今日科苑》2005,(9):17-18
2004年10月5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弗兰克·维尔切克。物理学奖评委会认为,获奖的3位科学家发现的“渐近自由”现象,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基本作用力作用方式的理解,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完善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而且也让科学家向实现对自然界四种力进行统一描述的宏大梦想更进了一步,最终将形成一种涵盖包括万有引力在内的解释一切物理现象的理论体系。人体的最小粒子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兹维格在1963年提出了物质组成的新理论,主张当时所认知构成物…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产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稀少,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获奖前的群体水平差距较大,在科学群体的层级结构中仍处于较低层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有悖于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科研管理应尊重科学规律,还科学研究时间自由。  相似文献   

20.
从恐龙灭绝说起 在距今6500万年以前,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亿多年的巨型动物恐龙突然大规模灭绝。起先,科学家们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过种种假说:有认为因食入毒草而死亡的“中毒说”:有主张因生物产量下降而饿死的“饥饿说”;有气候突然变冷而冻死的“严寒说”:还有“超新星爆发说”等,众说纷纭。1979年,瓦尔特·阿尔佛雷兹和他的父亲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路易斯·阿尔佛雷兹等人一起利用中子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