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进行《故乡》《狂人日记》《断魂枪》及《边城》《受戒》《荷花淀》等小说的教学中,我常会有一种感觉:这类小说的内蕴及语言表现手法与一般小说的差异很大。另外人选课本的中国现当代作家诸如汪曾祺、阿城、史铁生等的作品,也有这种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特征。我认为这些小说非常注重吸收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  相似文献   

2.
50年代的汪曾祺因《说说唱唱》与赵树理共事相处五年,对赵树理其人其作不可谓不熟悉。赵树理小说模式对他的创作产生潜在影响。汪曾祺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对赵树理小说模式进行了规避与超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八九十年代与众不同、成就显著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故乡》《狂人日记》《断魂枪》及《边城》《受戒》《荷花淀》等小说的教学中,我常会有一种感觉:这类小说的内蕴及语言表现手法与一般小说的差异很大。另外入选课本的中国现当代作家诸如汪曾祺、阿城、史铁生等的作品,也有这种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特征。我认为这些小说非常注重吸收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不满足于实体的叙述或描述,其重心常常不在人物形象或情节等要素上,而力求在“言”“象”之外开辟出更大的艺术空间,营造一种具有生命内涵的美的意境。这类小说,把深沉的情思、…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小说总有挥之不去的乡愁旧梦。《故里三陈》中的几个小人物,陈小手、陈四、陈泥鳅,就好似作家的乡里乡亲,作家借助作品为他们宝贵的精神、芬芳的人性喝彩,对他们的不幸和痛苦寄予深切的悲悯。汪曾祺是一个独特的作家,他的无比丰富的文学世界提供给我们无限解读的可能。小说《故里三陈》也不例外。小说似乎在写风俗,但言在此而意在彼,我觉得人性是作家笔下永恒的命题。不过,没有抽象不变的人性存在,汪曾祺致力于家乡这块土地上的那些小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的书写,来探求人性的幽暗和光明。  相似文献   

5.
一、《邂逅集》,1994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汪曾祺的第一本作品集。是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时写的,系沈从文先生所开“各体文习作”课上的作业。 关于书名的由来,作者解释说:“我的小说的题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因此,我把第一个集子定名为‘邂逅,。”(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本书收入小说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邂逅》。《邂逅集》现在已很难见到,今《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中选了原《邂逅集》中4篇作品:《复仇》、《老鲁》、《落魄》、《鸡鸭名家》。“虽然编集时都作了一些修改,但基本上保留了原貌。”(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相似文献   

6.
郭文斌的近作《陪木子李到平凉》(下文简称《平凉》)不是一篇很好理解的小说。郭文斌有“北方汪曾祺”的美誉。汪曾祺小说大多写得明丽,清淡,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他曾经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他也被世人称其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甚至戏曲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汪曾祺从1940年开始创作和发表小说和散文,八年后开始出版了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相继他有发表了作品《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等。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的《大淖记事》的短篇小说还曾经获得过奖项。本文主要以汪曾祺小说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详细论述。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特色可以将其总结为几个特点,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这种文章的口语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并富有韵味的语言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8.
品读2009年第6期《江西教育》(B版)中《李芳:编织瘦枝繁花的美丽》一文,我不禁感叹"艺术"这个词语厚重的文化力量!从字里行间,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深入浅出.什么叫化抽象为具体.什么叫简单而高效。这些教育上难解的课题由李芳老师在45分钟课堂上演绎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我静叹不已.  相似文献   

9.
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说人生没有完美,总会出现一些不足。那些活跃在文坛上的大文人,一不小心也会美中不足,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事。汪曾祺咬牙吃苦瓜汪曾祺在某篇短文里写过这样一句话:"要写一写我在昆明吃过的东西,可以写一大本。"所以汪曾祺写了不少关于"吃"的文章,比如《豆腐》《手把肉》《韭菜花》等。有一次,汪曾祺说:"世上没有我不吃的东西。"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外地人一提起"苦肠丸子"就  相似文献   

10.
考完试,同学给我推荐了一些短篇小说,其中就包括这篇《黄昏里的男孩》.在这些小说中,“黄昏里的男孩”这个极富诗意的题目一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幅唯美的画面.就这样,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篇小说. 看了题目和文章的开头部分后,我以为它讲述的是一个男孩的故事.一个落魄的、可怜兮兮的男孩已经流落在街头好些天,正当他饿得头晕眼花的时候,一个又大又圆、红彤彤的苹果映入他的眼帘.  相似文献   

11.
败笔不败,新义不新——汪曾祺《聊斋新义》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确不同凡响!艺坛趋势已由各具面目的千姿百态走向各种艺术形式的移植、变异、综合。小说名家汪曾祺的《聊斋新义》(《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改写于《聊斋》故事,可谓具有现代意识,别开生面。蒲松林与汪曾祺是我所崇拜的两位一古一今作家,当我一看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他创造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质朴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性之美”、“和谐之美”、“真实之关”。  相似文献   

13.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罢《三顾茅庐》,我自然是对刘备思贤若渴的执著赞叹、佩服不已,可又禁不住为诸葛亮担心起来,如果刘备不执著地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先生,我们的卧龙先生命运会如何呢?中国历史上是否还会有妙计三分定天下的经典谋略流传?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等到了刘备,没有被  相似文献   

14.
废名的小说创作对中外文学有广泛而又具体的借鉴。就黄昏意象来说,它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也明显带着希腊女诗人萨福《黄昏》的影子;而从《竹林的故事》和《桥·窗》两部作品来看,则直接借鉴了波特莱尔的散文诗《窗》。  相似文献   

15.
《胡同文化》 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由《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目改写成的《聊斋新义》系列小说中,汪曾祺自述在改编上主要是遵循"小改而大动"的原则,力求"参以己意,使成新篇"。《聊斋新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其现代性中。本文拟从小说技巧的融合、现代意识的注入、小说观念的更新三个层面探讨其改写中体现的现代性,并藉以观照《聊斋新义》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刚的《全是真事》、小楂的《留美故事》、汪曾祺的《桥边小说三题》、王润滋的《小说三题》等,都是集束小说。集束小说一般由两篇以上篇幅较小的短篇或者微型小说组成,就其中每一篇的形制体式、结构间架看来,它们与常规小说有着较大的区别。常规小说要求题材的丰富和结构的完善,要有相对丰富的细节,还要有曲折变化的层次,否则,它会显得纤弱并缺乏灵幼感。而集束小说则不然,就其中的某一篇看,体式结构的要求不象常规小说那样严格,往往只取一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在人物塑造、风俗描写、文学观念上无不体现出作家"以民为精粹"的"民粹"倾向。这种倾向也成了汪曾祺创作的一大特色,表现出他发自内心地对平凡民众的敬仰和崇尚。  相似文献   

20.
《大淖记事》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与一般小说相比,《大淖记事》在情节和人物上所费的笔墨很少,但他的小说并不显得干巴无趣,相反人物丰神俊朗,情节含蓄蕴藉,读起来很有韵味。文章主要从故事叙述、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三方面赏析《大淖记事》中“以少胜多”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