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娟 《文教资料》2007,(34):108-111
梅娘是沦陷区代表作家,从建国后沉寂了近三十年,学术界一直没有关于她的研究,文学史上也没有她的地位。直至80年代学术界开始东北华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梅娘才被关注。文章对梅娘研究状况分三方面作一述评,指出了梅娘研究的成绩、发展以及不足。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沦陷时期的东北作家秉承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和五四新文学“为人生”的文学态度,忠实地描写了东北人苦难的生存处境、国破家亡的精神痛苦、美好的精神品质和他们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相对于其它沦陷区文学来说,东北作家这种“描写真实”、“暴露真实”的勇气和潜藏的民族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3.
东北沦陷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复杂的价值取向,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汉奸文学、粉饰文学与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日进步文学的对立存在。文艺界两种对立的力量通过报纸副刊、文学期刊和文学社团作为载体和媒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简评容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新的研究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研究始终是一个不断开拓、渐次推进、逐步扩大着其研究成果的领域。由于这一研究领域历史情况的复杂,每一个真正研究意义上的成果的取得,都需要经历史料上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黄裳是上海沦陷时期散文热的先行者,他在《中华副刊》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墨与文人》、《听春雨》与《忆景山》未见收入其文集。三篇佚文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很强的艺术性。黄裳的有意遗忘概因《中华副刊》乃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副刊之故。此举反映出沦陷时期文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在对沦陷状态下的文人进行政治评价时,不能简单以刊物的政治倾向定性,而应根据文章的立意来判断。  相似文献   

6.
东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面,但却没有被写入翻译文学史中。在东北沦陷区,众多期刊报纸刊载译文,翻译家众多,翻译的国别更是多种多样。东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与日伪的文化统制存在着一定关系。东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与其他沦陷区的翻译文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应该被纳入翻译文学史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7.
华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不可缺失的一环.在华北沦陷区,众多期刊报纸继续刊载译文,出现了众多的翻译家,翻译的国别多种多样,翻译理论的建设继续进行.华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呈现了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史,在华北沦陷区没有中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文学期刊《古今》为中心,考察上海沦陷期文学散文风格的发展方向,展现文学在特殊环境下以历史、怀旧、掌故、考证、风土人情的叙写为主要风格的传统性质,揭示出沦陷文学不为人知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这里说的“文学”,仅指叙事文学,也就是将文体限定在小说、戏剧之内。对沦陷区这段形势复杂、时间交错、地域分割、资料勾沉困难时期文学现象的考察,只能是严格意义上的“概述”,即一种轮廓粗疏的描绘。当然,这一切是在尽可能占有第一手资料并大量阅读分析基础上进行的[1]。具体地说,对这段文学的考察,我们选择的是分别于1931、1937和1941年沦陷的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的主要文学现象。一、沦陷区异族统治的政治环境给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带来的特殊性抗战时期沦陷区和大后方及解放区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异族统治的政治专制文化高…  相似文献   

10.
论沦陷区作家的创作心态及其文学的基本特征──纪念抗战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文学以极其复杂的面目和形态承担了在法西斯文化专制下保持民族文学血脉的艰巨任务,它所提供的文学历史内容和形式是丰富的。沦陷区文学的构成比同一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东北沦陷时期的语言教育研究多集中于日语的普及及其作为“国语”的教育。随着近年史料的不断发掘与整理,东北沦陷时期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政策及文献研究逐渐增多,进一步丰富了伪满时期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的内涵,也为伪满时期语言接触与变异研究提供了“同时”语料。伪满时期汉语被称之为“满(洲)语”,凸显了当时汉语教育的特殊性;“满洲国语研究会”主办刊物《满洲国语》杂志连载的系列“满语”讲座类资料文献,呈现出东北方言口语的杂糅及早期现代汉语的特点。《满洲国语》及其《初级满语讲座》《中级满语讲座》等汉语教育文献,极大丰富了东北沦陷时期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奉天教育》杂志和《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一)》为基本材料,通过对殖民者文本与被殖本者文本的解读,透析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教育方针的殖民文化特征.具体概括为:以排斥中华民国教育为提出伪满教育方针的基本前提;以天皇体制的“王道”之治为确立伪满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以“日满一体”为实现伪满教育方针的终极目的.力求揭示历史上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三省学校德育的严重文化伤害,反驳日本右冀对东北殖民地教育史的美化,以促使日本能够正确认识文化殖民的非法性与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1931—1945年)的东北作家文学,存在着"流亡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两支流脉。面对中华民族被欺凌的历史事实,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表现出共同的反帝诉求,但由于他们分别身处不同的政治环境,其反帝表达又有直抒胸臆和隐晦曲折之别。对于五四文学的另一大传统——反封建主题,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的开掘路径也并非一致。在作品的题材处理上,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基于各自的创作语境、阅历心态、政治理解等因素,对于战争、乡土、胡子、工人和知识分子进行了角度不同的书写。  相似文献   

14.
上海沦陷时期由通俗文人创办的《万象》杂志,其散文以实录的笔墨记叙了沦陷时期普通市民的生活动荡,其杂文运用隐晦曲折的方式讽刺日伪,伸张民族精神。“时间性”、“活泼”、“言大报所不能言”是这一刊物主要特点。这也引发我们对1990年代以来的沦陷区文学研究提出一些反思意见。在对“不言”的理解中,对“言”的宽容,几乎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共识。而《万象》所显现出来的是,在市民大的“公共空间”缺失的社会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言说空间。由此我们也可看到“回到原点”、“回到文学现场”这一文学的期刊研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纸文学副刊已有百年历史.在近代中国激烈动荡的20世纪前半期,文学副刊承裁了历史重任.在新时期,各种综合类副刊纷纷涌现,厚报时代到来,大副刊概念深入人心,文学副刊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新时期文学副刊应如何重归影响力,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编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的编辑工作现已开始。我院中文系承担《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资料汇编》部份的编写任务,并为此成立了编辑组。关于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的资料,过去从未有人搜集整理过,也极少见到较有系统的记述及回忆文章。因此编辑这部分资料,借以初步填补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上的一段空白,是有一定意义的。所谓抗战时期沦陷区,地域广阔,其文学活动则集中于几个主要城市。故拟重点搜  相似文献   

17.
谈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就目前学术界争论未止的沦陷区文学问题,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为切入点参与讨论。文章从张爱玲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作品内容风格等不同角度出发,在客观评述其作品价值的前提下,说明在上海沦陷时期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8.
"大众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沦陷时期的北京文坛通过三份影响广泛的刊物《中国公论》《中国文艺》与《国民杂志》亦表达了对"大众化"问题的关注。1939年春创刊的《中国公论》开启了北京文坛"大众化"讨论的帷幕,紧随而来的《中国文艺》将"大众化"讨论引向深入,特别是1942年前后在《国民杂志》上掀起的"色情文学"风潮,展现出彼时彼地"大众化"与众不同、发人深省的历史面貌。沦陷时期北京文坛的"色情文学"风潮不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众化"问题的一种拓展,并且可能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身某一类气质的表现和释放,具有独特而耐人寻味的历史意义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因为日本的残酷统治,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沦陷时期的上海,日本侵华文学译介占据主流,欧洲名家名作和侦探小说的翻译也是译介的重点。除公开出版的翻译文学之外,潜在译作是上海沦陷时期翻译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体制影响的痕迹,文学翻译的政治性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沦陷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我们可以找到张爱玲的名字,或许也仅限于名字而已。然而翻翻沦陷时期的“故纸堆”,1943—1945两年却可以不夸张地称作沦陷期上海的“张爱玲年”。50年代之后张爱玲的名字和作品却只成为老一辈读者记忆中的底色,张爱玲在中国文坛消声匿迹了。直至80、90年代中国大陆再度掀起其人其文又在中国梅开二度,这其中的浮沉变幻又岂是三言二语便可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