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本文以"用方程解决问题——行程问题"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一类追及问题的教学实践及思考,旨在交流提高.1.教学简析教材中采用了问题方式呈现例题,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你能画图或列表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吗?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独立列表整理,也为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接下来教材引导学生根据画图或列表整理的结果,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方程模型解  相似文献   

2.
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王老师来给大家上课,你们猜猜王老师上什么课?生:数学课。师:不,王老师这节课给大家来讲故事。学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师:从前,有一只兔子遇到一只慢慢、慢慢爬行的乌龟……生:我知道了,是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师(故作惊讶):怎么,你们听过啦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54。 教学目标: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理解、沟通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自主探究与交流中,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1.教学内容:行程问题(一)(教材第54-55页的“准备题”,例3和“做一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 2.教学目的: 2.1 知识与能力: ①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会用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将比较抽象的道理讲清楚,常常举一些相应的例子来说明,但只有较新颖的例子才能给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材料新有些教师举的例子比较旧,不能反映时代特点,教师最好举一些与现实的国内或国际大事相关的例子,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道理新结合教材,挖掘出新思想和新观点,找出与此观点相适应的例子来说明,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式新举例不能只采用“说”的形式,同时可以采用演示报纸、杂志等手段以及播放电视资料、演示实物……如此举例,可以扭转呆板、乏味的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效果。政治课教…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活中要打假,同样,政治教学中也存在打假问题。政治概念、政治内容表述不准确——用词不当,别字多,就是“假”的表现。它在一些政治资料中,教师教学用语中,在学生练习试卷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下面列举此类“假冒伪劣产品”,以引起大家注意。 1、“人们在生产中的互相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互相”假冒“相互’) 2、“意识是物质的反应”“这是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反应”。(“反应”假冒“反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法也在发生变化。”(“方法”假冒“方式”)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生产力”假冒“生产率”) 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便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致”假冒“以至”)  相似文献   

7.
几何学习中,常碰到有关钟表问题,其出现的形式主要有: 一、看钟表时间例1 某天,小华在镜子里看到背后的时钟是8点30分,如图1,那么这时的实际时间是__.  相似文献   

8.
举例是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更是一门艺术。恰到好处的典型事例,能使学生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成为帮助理解,强化识记、防止遗忘、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催化剂。若使用不当,往往会越说越谜,越听越糊,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下面就“举例”问题,谈几个原则,与青年教师朋友商榷。 一、必要性原则 对抽象概念,深奥道理,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接受时,必要的、恰当的举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摩尔”概念,常用古时量谷子的“斗”,现代如火柴的计量单位“盒”、“打”来帮助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举例不能滥、多、乱,切忌为迎合学生猎奇心理,片面追求趣、新、奇、乐,不视内容深浅,问题难易,举一大堆例子说明同  相似文献   

9.
10.
同学们,你们碰到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一时解不出来,请不要心急,下面就介绍几种有关“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小学四年级有这样一道数学应用题: 从甲站到乙站的铁路长600千米,两列火车从两站相对开出,甲站开出的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站开出的火车每小时行80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12.
行程问题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重点、难点之一。这类问题不但有着广泛的实用意义,而且对以后学习变量数学和物理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由于年纪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往往对行程问题的有关概念容易混乱。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打好这类问题的基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采取过“三关”、即抓“三个能力”培养的做法。 (一)过概念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行程问题主要是研究速度、时间、距离三者的关系。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建立速度、时间、距离的概念是学好行程问题的前提。 1.从直观形象思维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相似文献   

13.
14.
三间色为橙、绿、紫三色,分别由原色红、黄、蓝三种任意二色调配而成。三原色与三间色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最早的色彩知识。怎样在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加深印象,增强对色彩知识的理解呢?教师的示范与演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我在演示的方式上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分别介绍之。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家弗赖登特尔倡导“再创造”的数学教学法,指的是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与分析,把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体验与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活动能展示学生的激情、智慧与个性,不仅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园,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摇篮。以下是在听课中,所见到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使自主探究得到充分发挥,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的几个例子。一、创设巧悬并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方法 若欲使空间中某点第1次出现在波峰(波谷、平衡位置等)上,仅需顺波的传播方向上将最近的波峰(波谷、平衡位置等)平移至该点,并求出时间.若是第2次出现在波峰位置上,则在原基础上再加1个周期,依此类推.  相似文献   

17.
举例是理论课教学,尤其是象哲学原理这样高度抽象的理论课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怎样选例和举例,不仅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是关系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能否贯彻的大问题,有专门予以探讨的必要。一、举例论证是哲学原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例证法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在原理教学中,举例的基本功能是对哲学基本原理和观点进行论证。用于论证的例子叫例证。作为例证的例子要求必须是真实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事实材料,不能任意虚构和臆造。例证从性质上看,有正面例证和反面例证。正面例证是用事实对…  相似文献   

18.
案例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行程问题”这章节时,张老师通过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人)“同时出发”“相对(向)”“速度和”“相遇”等有关知识后,出示了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张老师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尝试解答,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解答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常碰到“中点”这个词,学生常感到困难。现作简要分析。 (1)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3千米,二人在距“中点”12千米的某地相遇,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可借助线段图作如下分析: 相遇  相似文献   

20.
雷丽珍 《湖南教育》2005,(24):42-42
一直以来,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总是一道难题,每次考试或测验,都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解答。尤其是在一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行程问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种量(一般的行程问题中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根本没有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及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这就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恰当地设某段路程为单位“1”,并以此为尺子来度量两个或几个运动体在不同的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的长短,就能使数量关系明朗化,将问题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