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初期,新华社在延安就创办了一本新闻业务刊物。这就是1939年12月1日诞生的,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的《通讯》杂志。 最近,笔者访问了新华社原副社长缪海棱同志,他回顾了《通讯》创办的前前后后。 1939年3月,新华社由清凉山迁到杨家岭,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前身》)的同志一起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杨家岭是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所在地。在工作之余,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2.
在按月律动中蓦然回首,至本期,《中国记者》杂志改刊已满2000期。 1987年1月,创刊于1951年的《新闻业务》杂志合并《新闻摄影》、《新闻纵横》,改刊为《中国记者》。而《新闻业务》的历史还可上溯至瑞金时期红中社所办的《工农通讯员》、延安时期新华社所办的《通讯》。这份履历所提示的,正是《中国记者》所依凭的深厚传统和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3.
在新华社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今年是“新闻业务改革年”,也是“新闻业务规范年”。 编印出版《新华社采编人员手册》,这在新华社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可以说,这是新华社业务建设中一项具有奠基意义的工程。 《新华社采编人员手册》不是  相似文献   

4.
刘昆 《传媒》2022,(15):31-33
<正>1981年11月10日,在新华社建社五十周年纪念会上,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讲话,其中有如下一段:对新华社的编辑业务工作我也提几点希望,也就是几个字:一、真——真的对立面是假。新闻必须真实。延安时代就反对过“客里空”,这几年又反对“假大空”,假字排在第一,所以首先要反假。二、短——短的对立面是长。新闻、通讯、文章都要短,长了没人看。延安时期,乔木同志就写了《短些,再短些!》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2013,(7):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2013,(8):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7.
最近,新华社有关研究人员在一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中社与红军宣传方面的史料复印件中,发现了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第13期<工农通讯员>.该刊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新华社前身红中社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也是新华社历史上最早的新闻业务刊物.  相似文献   

8.
在范长江同志关于军事宣传谈话两天后,陕甘宁边区的战争气氛日益浓烈,胡宗南大军逼近延安,敌机连续飞来疯狂轰炸,大战迫在眉睫。3月13日,清凉山上落了炸弹,新华总社、《解放日报》社窑洞的门窗被摧毁。由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34个旅,分南、西、北三路向延安推进。在此情况下,我党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3月中旬,新华社人员转移至陕北瓦窑堡的史家畔一带。这儿是根据党中央指示建立起来的一处战备点。在新华社人员撤离延安前三天,范长江就已到达这里,带领一部分编辑和通讯、印刷部门的同志,完成了接替延安出版《解放日报》、播发文字新闻和口…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陕甘宁边区的新闻、文化和理论工作者,曾创办了许多报纸和刊物,摘要介绍如下: 《解放周刊》,是一九三七年春创刊于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铅印,周刊。一九四一年《解放日报》出版后,即行停刊。《新中华报》,是一九三九年二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报纸,铅印,三日刊。毛泽东同志曾写了《必须强调团结与进步》的文章,纪念该报创刊一周年。《共产党人》,是一九三九年十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党内刊物,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曾为这个刊物写了《发刊词》。《中国文化》,是一九四○年一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延安创办的理论性刊物,铅印,不定期出版。毛泽东同志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最早是作为该刊的发刊词发表的。《中国工人》,一九四○年二月创刊于延安,由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编,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为该刊写了《发刊词》。《群众报》,是一九四○年三月由延安大众读物出版社创办的、面向边区工农群众的报纸,铅印,周刊。《大众文艺》,是一九四○年四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办的文艺月刊,铅印;主要刊载著名作家和边区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为边区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连队生活》,一九四○年八月由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创办于延安。是面向部队的刊物,铅印,旬刊。《大众习作》,一九四○年十月由边区文化协会延安分会创办,铅印,不定期出版。主要  相似文献   

10.
新闻书讯     
《新闻作品评析》第二辑出版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辑、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作品评析》第二辑出版,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这是一本丛书性质的出版物。一九八四年选编的第一辑,收录了新华社业务刊物上发表的评析新闻作品的六十八篇文章。第二辑共收录文章一百四十五篇。为便于研究,本辑附有部分原稿。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发扬业务民主,加强对新闻写作的研究,探索新闻写作的规律,促进新闻改革的发展,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记者、编辑,新闻教育单位的师生,新闻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新闻爱好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专业期刊的繁荣 是新闻队伍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由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新闻事业兴旺发达,新闻专业刊物也呈现出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目前全国公开发行的新闻专业期刊就有30多种。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先后分别创办了《新闻业务》和《新闻战线》这两个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新闻专业刊物;1960年8月上述两家刊物合并,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记协三家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2.
陕西《延安报》记者杨捷新闻作品选集《献给延河》一书已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杨捷同志多年来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各种新闻作品70余万字,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写过不少重要内部参考报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新闻刊物究竟有多少家?它们具体是哪里主办的?这是一部分读者欲知的一个问题。最近笔者作了一个统计,现将搜集到的情况分类摘编如下: 到今年4月底为止,我国已出版的新闻期刊大约有七十多家。这七十多家新闻刊物,其中绝大多数是经正式批准登记注册,领到期刊号(其中分国内统一刊号和地区刊号两种)的只有少部分没有出版刊号,属内部刊物。这些刊物按主办单位的不同,大至可划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是中央一级新闻单位或研究机构主办的,这主要有以下18家: 《新闻战线》(人民日报社); 《中国记者》、《对外宣传参考》(新华社); 《对外报道业务》(中国新闻社); 《新闻学刊》(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200期寄语     
许多青年朋友爱读新闻业务刊物,《河南日报》出版的《新闻爱好者》就是这种好刊物之一。这些刊物探讨新闻业务动态,直接地或实际上宣传党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唯物、历史观点;方法———唯物辩证法。一个人,做专业新闻工作也好,做业余新闻工作也好,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受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所支配。因此,不管以后做什么工作,青年时期读些新闻业务刊物都是有益的。200期寄语@李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新华社初创时期,我国开始有新闻业务交流方面的刊物,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后大量涌现。据《中国新闻年鉴2008》统计,我国新闻专业期刊公开发行的共有66本,在数量、质量方面有了较大发展。新闻期刊编辑要负责从约稿到统筹组合的全部过程,是期刊制作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16.
到本期,《中国记者》已经出版整整200期了。她的前身《新闻业务》杂志最后一期的总期数则是157期。前者与后者相续总共为357期。从《新闻业务》到《中国记者》,一脉相承,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宗旨;立足新华社,面向新闻界,以反映和总结交流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探讨新闻理论为己任。无疑,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专业期刊。笔者在新华社的工作经历也正好可以概括为从《新闻业务》到《中国记者》。这里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些历史片断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爱好者》月刊即将正式出版的时候,我去北京访问了戴邦同志,请他就办好新闻业务刊物问题谈谈想法。我们坐下来后,他把上午我留给他的《新闻爱好者》简介拿出来说,我看你们要办的这个刊物,栏目设计不错。当我告诉他《新闻爱好者》是由《河南日报通讯》改刊,仍然是月刊时,他笑着说,这很好,刊名挺贴切,希望你们下功夫办好这个刊物。戴邦同志今年68岁,刚刚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专心致力于《大百科全书》新闻卷的撰写和组织工作。他说,这本书条目很多,难度很大,是很费功夫的一件事。本想腾出手来写一点别的东西,但是现在还办不到。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9.
《参考消息》是新华社主办的一份历史悠久的参考性报纸,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但对于《参考消息》的早期历史,或许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200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四卷本的延安版《参考消息》影印本,其中收集了从1944年至1945年间的500多期《参考消息》.这些《参考消息》是由在延安时期担任新华社英文改稿专家的外国友人林迈可带到国外的,后由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藏,并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影印出版,为进一步研究《参考消息》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湖北襄阳人民广播电台,为了提高全县广大通讯员的新闻业务写作水平,在出版的业务刊物《广播通讯员》中,开辟了“向通讯员推荐新闻期刊”专栏,介绍了《新闻知识》、《新闻界》、《新闻通讯》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