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宜昌市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状况和思考刘国正去年春天,我看到关于宜昌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些材料,有柳暗花明之感,很想来一次走马观花。今年春天如愿以偿。在宜昌市各级领导的热情支持和安排下,调查研究非常顺利。十二天,走访了1...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社会各界对每个人所应具有的语文能力——这种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学生语文素质普遍较差的反响越来越大。尽管广大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应用母语的水平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可“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张志公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速度效率太低,不适应国内、国际发展快的要求;二是不顾实际,不顾实用。” 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和诸多语文教学改革收效甚微的现状,刘国正说:“积多年之经验,我深深地感到,当代语文教学的弊端,不在局部,更不在末节。而在于总的指导思想,未完全脱离旧时代训练写八股  相似文献   

3.
一、课题提出 吕叔湘先生曾说:“每逢在某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考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问题的途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实验的提出正是这“退一步”的结果。该课题的总设计者——宜昌市特级教师余蕾老帅曾这样说:“面对语  相似文献   

4.
我们根据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及语文学习的特殊属性,结合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素质型人材的要求,为实现语文教学能学以致用。我们将“课内外衔接”实验的整体教学思路定为:感知——领悟——运用——创造。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分八步实施,简称为“四层八步”实验操作模式。在此,将“四层”的操作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近十年,但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尽如人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异议或批评。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不容置疑的,"少讲多练"也是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十多年前宜昌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先生倡导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是语文教改课题,它得到了全国中语会会长刘国正先生及语文教育界其他一些权威人士的肯定和支持,并且在实践中经受了风雨的洗礼,因而有其鲜活的生命力。然而,如果对这一教改课题的理解失之偏颇,具体操作中就难免会偏离正常轨道,步入误区。这样,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极有可能形成比传统语文教学更难堪的局面。因此,极有步出这些误区的必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几个误区加以剖析,以期走出误区,步入正常轨道。请初中语文教学同仁和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宜昌市“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课题已经历了五个春秋的实践,受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及全国中语会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五年来,宜昌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做了大量工作,课题实验已遍及城乡,初具规模,的确很不容易。但是,该项课题实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应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广泛开展课内外语文活动,在我们的“课内外衔接”实验中得到空前的重视和扎实深入的研究。我们在全县统一了活动课的节次。活动课的要求,语文活动课走上了系统化、科学化、开放化、生活化的轨道,呈现出了扎实、活泼、有序、高效的良好势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活化了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据语文活动的三个空间和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了系列语文活动,并强化了对语文活动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也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任何一项教改实验都不能忽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课内外衔接”实验一开始,我们不仅注重观念和整体教学思路的更新,强调学以致用,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突出对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和创造能力培养,而且更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内外衔接”实验指导思想的研究。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实验中,逐步探索、总结出来的“八步”课堂结构基本模式:课内外感知—课前听说训练—展示目的—例证目标—学法指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社会密切联系,必定生动活泼。”这算是给语文教学正了本,清了源,指出了语文教改的真正出路。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绚丽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是真正走上语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详,乃为善教者也”。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为我们高度概括了“善教”的至高境界。古代教育家也早就浓缩了“善教”的至高境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此“教”“学”之境,就是我们“课内外衔接”实验通过构架衔接阶梯,巧设种种桥梁,以期渐入“不教”之境的实验追求。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根据“课内外衔接”的指导思想和整体实验思路。努力优化衔接方式,活化课堂教学。注重打开课内向课外的训练渠道,使语文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扎实、活泼、  相似文献   

12.
当代的语文教学,从教学思想、知识结构到训练方法、传播媒体,应该说是日趋先进、完整、科学、多样,但为什么教学效率总是徘徊不前甚至呈下降趋势呢?事实上,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知识迅猛增长,语言交际日益重要,而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时间(课时)、空间(教室)、内容(教材),却不得不一再被削减、挤兑、压缩,如果一味强调见效于课堂,那么,语文课堂早就到了不堪重负的时候了。倘若排除母语的背景优势,而把学生完全封闭起来进行教学,不要说  相似文献   

13.
一、课题创意: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语文特级教师余蕾二、课题名称:“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①三、实验假说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刘国正先生“生活语文观”的指导下,通过“课内外有机衔接”的方式,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1998年4月17日至4月20日,全国中语会会长、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张德平、王本华,以及湖北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雷秋山、史绍典,在“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实验负责人、特级教师余蕾的陪同下,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课题实验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打开由课内向课外训练的渠道,进行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走语文与生活联系之路,正好揭示了语文教学带全局性、共性的问题,其研究的层次无疑是宏观的新格局。我们认为建立语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新格局,应该是开放整体性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从教学内容上拓...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仅凭读几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  相似文献   

17.
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教材中有些篇目是节选的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如学了《守财奴》之后 ,可引导学生看《欧也妮·葛朗台》 ;学了《祝福》《药》 ,可引导学生看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样由点及面 ,学生广泛涉猎 ,能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外阅读带动课内写作。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眼界开阔了 ,思维灵活了 ,课内写作的题材也丰富多了。我一直要求学生在阅读之余练写随笔 ,因为无拘无束 ,学生的写作内容五彩缤纷 :有人评价名家名篇 ,有人迷上古典诗词 ,有人钟情于微型小说 ,有人自编新诗集。这样 ,学生不以写作为苦 ,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8.
外语教学一直非常重视教学效果,为了取得最佳效果,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也要注重课外。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获取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听、说、读、写、译基本训练,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同时,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比课堂教学更便于因材施教,易于培养学员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而只有将课内与课外有效地衔接起来,才能推动学员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课堂45分钟是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种。在语教学中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建构大语观,采用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能较好地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衔接,对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的辨析有利于确定衔接点,并能将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从而使课内外衔接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重视阅读教学,不断优化改进教学方式,将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衔接,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做出了相关论述,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