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秀延 《新职教》2000,(7):39-39
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学识、智慧、能力和经验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的深化和升华。怎样发挥课堂教学艺术,增强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一、新课的导入艺术导入新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新课的正确导入对教学效果起很大作用。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紧扣主题,要贴切生动,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趣诱人,以识引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旧导新法,它能降低新旧知识的坡度,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其主要形式有:从总结旧课入手,即从旧课的听、写、读、练入手;从提示问题引导回忆入手;从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导入原则性有效性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整个教学中,它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学生经验到教学内容、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是授新课,还是讲习题课,都要注意如何导入的问题。如果新课导入设计得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效果。一、设疑导入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为此,可采用布疑阵、设矛盾等方法,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会感到学习的乐趣。二、温故导入法数学知识是系统化、循序渐进的。教师只有从复习已有的知识出发,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旧引新,以旧探新,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与共同点上充分展开思维…  相似文献   

4.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若新课伊始教师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效果必然不佳;若采取一般的方式,复习旧课,再按新旧知识的联系,用几句话导入,尽管这种形式休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又因千篇一律而显得呆板,令学生乏味。故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新颖的新课导入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精彩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教学内容的传授做良好的铺垫,降低教学难度。下面笔者谈几点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想法。一、有效衔接新旧知识,温故而知新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网络结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这一关系特点进行新课的导入。具体做法为:首先通过练习、提问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旧知识,提高对旧知识的把握程  相似文献   

6.
朱红军 《考试周刊》2013,(33):143-143
<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设计并组织好新课的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并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课堂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因人因地因内容而定。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课堂导入策略。一、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新旧知识联系教学法,即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根据不同的课型、目的要求、学习对象等构建“问题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而获取知识,使生物学教学形成一个想学、乐学、会学的新局面。下面谈一谈几种问题组的构建及其应用。1导入探究式问题组1.1构建目的这是为导入新课而创设的问题组,要使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等新知识,就必须回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熟悉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使新知识成为一个以旧知识进入“临近发展区”的旧知识的延伸,并用类比、演绎、归纳等方法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入新课铺垫。1…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导入是衔接旧知识和引导新知识的关键,通过巧妙而艺术的新课导入,让学生在教学中轻松接纳新的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导入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艺术性的体现,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新课导入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优化新课导入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应用题例题导入种种李建彬应用题的教学是由许多例题的教学给予体现的。在教学例题之前,一般需要一个以旧引新导入新课的过程,这样可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例题的导入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旧题变换式。先复习与例题有紧密联系的旧题,而...  相似文献   

10.
张伟萍 《安徽教育》2010,(11):53-53
<正>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至关重要,它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产生经验到教学内容,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导入环节是教师进行课堂第一次调控的依据,是课堂教  相似文献   

11.
教师对数学新课的导人,应紧扣本节所要讲授的数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讲究艺术性,要有新意,用心研究新课的导入方法。一、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复习已学过的与本节有关的旧知识,使学生在对旧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扩展到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知识的迁移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此种导入方法运用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过渡。  相似文献   

12.
生物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从分析资料导入新课、从生活俗语入手导入新课、利用风俗民情导入新课、利用古诗词导入新课等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将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课前引入、课堂调控、课堂小结三部分。教师可以复习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课堂教学高潮,在设计教学高潮时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求知欲望;课堂小结时,应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导入新课时的悬念,使导入和结尾相呼应。  相似文献   

14.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导入适度合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下接受新知识.本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教学经验,浅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旧带新导入法、“开门见山”法、以悬激趣导入法、理论联系实际导入法和模具直观导入法等几种具体新课导入法,由此总结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导入技巧1.复习导入法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有机地联系起来,也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复习导入法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自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2.设问导入法  教师依据教材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新课的重点,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秘的兴趣。设疑导入、以疑促学的方式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因而教学中较为普…  相似文献   

16.
苏州市十四中许伟民老师在《用启发性提问导入新课》一文中的体会是,用启发性提问导入新课,有利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回忆和复习有关旧知识,同时随着老师的不断启发和讲述来探求新的知识。导入新课的提问方法大致可从四个方面着手。(1)复习上一节课的所授知识,使学生通过提问,较深刻地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复习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经过对众多的旧知识筛选,找出与新课内容密切联系的内容提问,启  相似文献   

17.
一、温故知新,衔接自然 由于初中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有内在联系的,所有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必须充分联系已学的知识,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即以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为支撑,将新知识纳入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结构中,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正如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言:所有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成功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启迪积极思维.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下面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与方法谈谈我们浅显的认识1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1.1针对性 每节课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导入新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内容和学生实际展开,使学生初步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使学生有的放矢。1.2关联性 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与新课重点密切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1.3诱思性 以生动具体的…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对模拟和数字电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其具体做法如下。一、准备阶段一是心理准备。二是知识准备。知识准备包括复习旧知识和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是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准备环节中通过提问、书面练习、测试、操作演示等手段,对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进行检查,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偿,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前提,保证新知识教学的顺利进行。导入新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新课这一环节。导入新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  相似文献   

20.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给学生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联系实际引入新课等。那么对于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哪种效果更好,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