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接上期)三、外媒对北京的报道倾向分析媒体对北京的报道不光会影响受众对于北京的联想,还会影响这种联想的方向。在研究外媒关于北京"说什么"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外媒关于北京"怎么说"。总体来看,外媒对北京的报道以负面居多,正面报道比较少。在各类议题中,政治议题和生态议题的报道最为负面,对于中国政治上不民主、生态上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的指摘比较多。文化体育议题的正面报道最多、负面报  相似文献   

2.
正提起外媒,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负面新闻""有色眼镜"等贬义词,但外媒涉华报道不仅仅限于"负面新闻",很多报道其实也都很正面,或者至少是比较中性、客观的。本文梳理了近几年的外媒涉华报道,主要探讨软新闻、地方新闻和日常报道,旨在剖析外国读者的兴趣所在和思维方式,以拓展丰富我们自己的报道视野和写作思路,努力与国际话语体系对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高大上"的深度策划报道和重大议题设置,也需要"小  相似文献   

3.
本期以法新社《上海外滩世博前重生》和新华社的《中国学校怒斥〈纽约时报〉黑客报道“无中生有”》两篇文章为实例,前一篇梳理了外媒给我们对外报道的一些启示,后一篇则就如何反击外媒不实报道总结了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是2017年的重大政治报道任务,中国新闻社作为“世界华文媒体领军者”,在有关十九大的对外报道中,通过整合海外华媒的独特渠道资源,创建精准的议题设置,向海外准确输出“中国声音”,生动地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挤压外媒负面报道中国的空间,有效地抢占了海外舆论场。  相似文献   

5.
外界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报道与中国媒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媒体往往是“大事件”型报道,因事而动,事毕则息,致使大多数时间里,外媒始终把握着中国民族问题常态报道的频率。 事件性报道的优劣  相似文献   

6.
有时候,外媒报道就象一面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对外报道的不足和未来改进的方向。美国《时代》周刊今年6月1日刊发的长篇报道《重建中央王国》就是这样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7.
新疆“7·5”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对境外媒体如何报道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做了不少研究和论述,这些研究和论述都集中在了传统的西方媒体如何报道“7·5”事件上。其实在新疆“7·5”事件中,还有一个国家的声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与新疆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土耳其,而土耳其的主流媒体关于“7·5”事件的报道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与报道本国事件不同,驻外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面临比国内报道更多的挑战.需要突破传统思维,避免受外媒牵制,力争使国内读者对复杂的世界有一个清晰、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中外媒体关于两会的报道进行了剖析,从中提出在未来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可以继续发挥报道力量上的优势,进行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同时汲取外媒的报道技巧,以国外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做好中国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本期选取美联社关于中国人口普查的报道,以及法新社和英国《卫报》关于中国祭孔的报道进行点评,前者剖析了外媒在报道中如何试图揭示中国的现实、变化与发展趋势,后者探讨了如何为祭孔报道这个“旧瓶”装入“新酒”。  相似文献   

11.
本期选取路透社和新华社的两篇文章点评,前者剖析了外媒对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兴趣点和报道技巧,后者回顾总结了如何出炉一篇较好的涉藏报道。  相似文献   

12.
本期我们选取法新社在人大召开前一天播发的报道《农民期待“两会”促进落实农村政策》作为案例,作者通过分析该文及外媒对我国“两会”普遍的关注点及报道方式,指出值得我们对外报道借鉴的写法。  相似文献   

13.
本期以《华尔街日报》的《一对农民工夫妇的春节回家路》和英国《卫报》的《中国情侣赶在虎年前结婚》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认为,外媒关于中国“春运”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还剖析了外媒如何运用各种报道技巧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还原。  相似文献   

14.
<正>10月28日结束放映的《战狼2》刷新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成为第一部跻身全球票房前100排行榜的非好莱坞电影,这部以中国海外撤侨为背景的动作大片也因此备受关注。笔者选取《纽约时报》在内的多篇外媒报道和新华社稿件,对比分析中西方媒体呈现的多元化视角和报道策略,希望对中国文化对外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引起外国媒体高度关注,不同国家的媒体会如何解读?不同语种的报道是否会呈现不同聚焦点?西方媒体和周边国家媒体的报道角度是否存在差异性?背后的影响因素是哪些?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外媒如何报道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能为我们在不同对象国进行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本文选取英语媒体、日语媒体、越南语媒体和缅甸语媒体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报道,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多语种的报道文本进行细读,深入了解不同外媒对国庆报道的议题选择和报道框架,同时比较文本内  相似文献   

16.
谈起建党90周年报道,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深奥、刻板、理论化等等。对中国共产党认知甚少的外国人估计更难提起对这类报道的兴趣。为此,除了必要的理论和知识普及介绍外,网络媒体要借助自身优势,突出以"故事"作为报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困境之一在于酒香却怕巷子深。因为中西方语境不同,文化差异及编辑记者观察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西方读者还是倾向于阅读外媒稿件而错过中国记者调研扎实,拥有众多独家消息的全方位报道。如何才能让中国声音为外界听到?研究外媒涉华报道,我们发现许多报道都以小口径切入,为了解释受众觉得晦涩难懂或是从未接触到的内容而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增强画面感,帮助受众设置问题,然后循序渐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事关未来十年中国的发展,并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海外主流媒体纷纷刊发报道评论,进行立体全景展示。总体上看,外媒的十八大报道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房宁 《对外大传播》2009,(3):47-48,60
本期我们选取了美国《洛杉矶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两篇文章作为案例,作者通过分析境外媒体对我春节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总结了外媒报道中国春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重点之一。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的环保话题也一直是外媒对中国负面报道的"重灾区"之一。2014年中国向污染"全面宣战"以来,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力度,外媒相关报道基调有缓和之势,同时官方媒体也更加主动设置议题,对接西方话语体系,不回避问题也凸显成效,在扭转中国环境问题的国际舆论态势中发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