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是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为后续中国的人口、民族、地形分布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作为中国公民必备的知识。本节教材容量大,学生知识储备少,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针对该节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是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为后续中国的人口、民族、地形分布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作为中国公民必备的知识。本节教材容量大,学生知识储备少,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针对该节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行政区划》选自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二节。本节内容是初中生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教学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并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制作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及教学。教学的关键是突破重难点,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喜欢学习地理。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首先,结合中国地图,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现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该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中国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本节知识是中国地理教学的核心,也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础。教学的重点是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轮廓、行政中心和位置。涉及的知识点多、面广,学生记忆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相似文献   

6.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内容,也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教学内容虽然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地名很多,掌握其地理位置成为本节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反复练习,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插图的基本技能,并教会其将已获得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学会在“中国行政区划”填充图上正确地填注邻国、主要半岛、岛屿和海峡以及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本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正>一、初中地理世界气候类型教学现状世界气候类型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乃至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之一,学会判断气候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而且高中对这些知识仍然有要求,所以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和学习很重要。但现实情况是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很难、很枯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感兴趣,课堂上学生面对众多的地理景观图、各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既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的能力.又要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分析
  “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作为整个初中地理课程体系的开篇,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前提,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据笔者10年的一线教学调研发现,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最难的内容就是本节,那么如何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新课标对地图的重视,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地图判读、分析等能力训练,并在以后的各种情景中反复应用地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用图习惯。本文通过对教学的分析,从图像剖析的角度,对本节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晶妍 《地理教育》2022,(z2):53-55
一、地理教学与语文学科联动的基本准则 1.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是教学从知识导向走向素养导向的基本前提.在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动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这节课是地理课,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授课素材和...  相似文献   

12.
石群 《地理教育》2002,(4):29-29
一、活动目的本节活动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一章中“行政区划”和第二章中“民族”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活动内容以地图知识和民族特色的表演节目和图片展示为主。在地理教学中地图与地理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培养学生看懂地图,熟悉地图和分析地图,不仅是教学内容,也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有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位置,是掌握中国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是学好中国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科是一个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科目.学习地理知识既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地理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活跃、并能全面均衡发展.但是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发展经历和情感体验千差万别,即现有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其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他章节的基础。通过学习该内容,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也为西部大开发积蓄力量。二、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我力争做到三个统一(即:课标与教材相统一;方法与手段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和三个注重(即:挖掘教材,注重深度;丰富教材,注重广度;提炼教材,注重高度)。三、三…  相似文献   

15.
胡唐明 《考试周刊》2013,(88):138-139
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把零散、孤立的资料置于知识框架中,从中获得整体思路和基本思维架构,据此组织语言文字.因此,知识框架是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备条件.本文从知识框架的建构背景、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和一般应用出发全面阐述知识框架对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一、学情分析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二、教学目标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  相似文献   

17.
王红  李俊峰 《地理教育》2014,(7):109-110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经历和体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也明确要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歌曲为例,探讨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歌曲在地理感性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由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而获得,属于认识地理事物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学习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地理感性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地理景观知识是反映各种地理景色和外貌的感性知识.  相似文献   

18.
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课本中,插图很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插图,是地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运用得好,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某些地区地理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弥补学生感性知识的缺乏;可以启发思维,发展观察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每一幅插图,除了回答插图本身提出的问题外,我还经常出一些题目让学生思考回答,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例如,对世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的“墨西哥湾暖  相似文献   

19.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内容,也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教学内容虽然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地名很多,掌握其地理位置成为本节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反复练习,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插图的基本技能,并教会其将已获得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案例教学是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教学中,通过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不同区域的划分及案例的选择,以某个区域的学习为平台,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让学生掌握学习该类区域的方法,进而将知识方法迁移,能够自主的学习其他区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