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历来被称为“圣人”,《论语》被作为“圣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很长时期里占主导地位,其中的教育、政治思想尤为人所重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思想发展的起源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源头,孔子的思想、思维结构、个人偏好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为了更明晰地解构出孔子思想对中国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笔者没有把孔子视为一个“圣人”,而是把他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作为乱世中一个坚守自己理念的知识分子来看,主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周公礼乐制度对孔子思想影响的角度,力求探究孔子自然观的影响因素,从侧面了解孑L子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丹 《地理教育》2012,(Z2):122-123
孔子历来被称为"圣人",《论语》被作为"圣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很长时期里占主导地位,其中的教育、政治思想尤为人所重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思想发展的起源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源头,孔子的思想、思维结构、个人偏好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学派鼻祖"的孔子,可谓是稳坐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头把交椅"。即使朝代更替、历史更新,孔子依然是大多时期的思想标杆。他不仅被奉为"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弟子为其撰写的《论语》更是成为"儒家经典",千古流传。  相似文献   

4.
1981年1月,全世界化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当今中国所倡导的"以儒为道,以人为本,守诚守信,达己达人"就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孔子和他的学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英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都把孔子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如此跨领域、跨国界、跨越两千五百多年依然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圣人",他的思想就像一座永远也挖掘不完的宝藏一样,让我们永远也解读不够。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本文阐述了"仁"的含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几乎成为儒学思想的代名词。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学历史教材在介绍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时候,主要讲了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讲。  相似文献   

6.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产生和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孔子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奠基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而荀子则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继先秦之后,内圣外王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  相似文献   

7.
启法 《高中生》2009,(21):21-21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在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生活细节也值得我们学习。〈子在饮食上讲究:卫生、合时、适量〉《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饮食细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相似文献   

8.
儒家作为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学派,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发展和传播,在战国末期成为"显学",并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孔子成为全民的圣人,儒家典籍也成为历代的经典.然而,时至明清,特别是到了中国近现代,孔子及其典籍开始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但其民主性的精华部分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学习的,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侍坐章"以异乎寻常的生动记叙.把孔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老师问志"、"学生言志"和"教师评志"的结构安排娓娓道出,使读者于循循善诱中领略和品赏这位圣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孔子"哂由",与其说是"其言不让",毋宁说是子路的性格使然.子路"好勇过我"导致的偏执、狂躁,在思想方法上很难做到贵"和"而尚"中". 因为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实践和谐以达"礼",就要"贵和"以"尚中",即"礼之用,和为贵".曾点言志的宇宙快乐观,其中洋溢的生命情调和人生境界,符号般地象征和代表了经典孔门的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以及由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所高度凝练的哲学观.这是孔子"哂由""与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特色使得多种法律思想在激烈交锋中相互发展,而作为争论焦点的"人性论",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一时期法律思想的切入点.本文阐述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对于人性论的不同观点,并进而分析了人性论对先秦及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威 《成人教育》2013,33(5):90-9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自主性的体现,儒家文明在长期的演变中,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其思想宝库博大精深,是后人所取之不竭的。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作为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仁",其基本内涵是"爱人",而孔子作为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而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其教育的的主客体是教师和学生,孔子"仁"的思想对现代学校管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阶段,在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像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样的民主思想家。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则提倡"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也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人格思想在《论语》中主要体现在君子、仁人和圣人的道德品格上。孔子所提倡的人格修养就是通过对“仁”的不断追求,使君子的道德品质趋于完满,以成就圣人的完美品质。这是一个在恰当的位置上力求进取而非偏激的发展过程,也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人格思想中“和”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论述儒家的"礼"、"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创作品评的影响。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西周姬旦曾为确定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从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来看,孔子是很推崇周礼的。"礼"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了几十次,但孔子始终没有对"礼"作为完整概括、定义。从《论语》中孔子有关"礼"的言论来看,"礼"则是人们为了"致仁"、成为"仁人"而在日常生活、人生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曾对其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伯鱼所学的"礼",后代儒家发展成为"恭、宽、信、敏、惠、忠、孝、诚、悌、义",这种思想深深地、广泛地影响制约着封建士子对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相似文献   

15.
习苏旭 《辅导员》2009,(9):53-53
“有教无类”是孔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教育主张,意即有教育的地方,就不应把受教育者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厚此薄彼。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毕生躬行着他的教育思想,造就了我国古代教育“弟子三干,圣人七十二”的辉煌,被后人尊称为“万代师表”。时至今日,我国的教育政策、社会环境和教育要求已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理应比古人更有发展才是。  相似文献   

16.
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寓言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者圣人被塑造为: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既有儒家性格,又大力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直接以法家面目出现,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历史人物,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17.
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寓言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者圣人被塑造为: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既有儒家性格,又大力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直接以法家面目出现,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历史人物,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  相似文献   

18.
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他的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君子之道、教学观、交友观成为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孔子对荣辱问题的关注,散见于经典著作之中.从个体内部体悟的"行己有耻"开始,终于"有耻且格",且贯穿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环节,完成"耻"逻辑意义.然而,问题到此还远没有完成,"行已有耻"、"有耻且格"背后的目的是尚荣.孔子的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荣辱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代科学价值,这在学术史上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 "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