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知识构建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I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时,个别省区义务教育阶段选用的是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标准,这方面的学习就更为薄弱。  相似文献   

2.
许婉英 《地理教育》2012,(Z2):18-20
一、知识构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沦,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即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相似文献   

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Ⅰ)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初中毕业生地理学业考试要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引导学生朝着主动、生动、活泼学习的方向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同学们在地理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点扫描】考查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不受教材内容的制约。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考查内容可以分成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单元。1.地球与地图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能够结合事实或材料说明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及用…  相似文献   

6.
付申珍 《地理教育》2012,(Z2):43-44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属于高中地理必修I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它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本课时的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必修I)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重点、难点和考点之一,又是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9.
“地球运动”部分一直是初、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球运动有这样一条标准“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又指出“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型。深入领会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常常采用地球运动的“假设”情形,形象演示地球运动,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但据笔所知,在一些老师的教学及一些教辅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某些“假设”存在误区,致使误导学生思维。在此仅举如下一例与大家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二)"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时和区时、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抽象、空间感强,学生限于视野和见闻,缺乏直接经验,学习颇感困难.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本文着重探讨几何知识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开始,澳大利亚进行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首次从国家层面制定各学科课程标准。2013年12月,酝酿多时的澳大利亚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得以颁布。从学段安排看,地理课程作为五门核心课程之一(其他为英语、数学、历史、科学),从基础年级到10年级均有开设,而11~12年级则分别开设地理、地球和环境科学两门课程。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设计来看,澳大利亚将地理学科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核心课程之一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它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及人类活动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由于地球运动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  相似文献   

13.
陈治全 《生活教育》2014,(23):91-93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基础理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按新课标的要求,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蕴藏的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一道不容易迈过的门槛。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传统板图、典型例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力求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4.
徐红 《考试周刊》2011,(7):153-154
一、背景“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一知识点属于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因此,本知识点应达到“理解”程度。但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相关学科知识储备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地球的运动”专题对于高三学生来讲是较难复习的内容之一。因此,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运用案例小结、习题模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它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高度重视。[题例1]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  相似文献   

16.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课堂教学经验,主要探讨了初中地理学科的一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帮助考生学好地理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我们剖析几个例子供考生们参考。1.地球的运动及产生的地理意义碰到这样的问题,首先考虑地球有几种运动形式。(1)地球的自转运动,应马上反映出有关自转运动的基础知识:自转围绕地轴,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24小时。然后考虑自转运动产生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理解和掌握“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则是达到该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点。 要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变化,关键在于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又在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如果学生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一内容,那么接下来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就轻而易举了。否则,将给后面内容的学习带来重重困难。教师在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常感到难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可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应该“生活化”,无疑,地理学习的“生活化”应立足于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破除狭隘书本的观念,建立开放式的地理学习方式,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地理学科紧密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知识、事件,和谐地融人课堂之中,引领学生去发现、思索、探究、总结,从而提升学生地理方面的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一、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条"标准"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重点在于进行科学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