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34次出现"体育",《纲要》在突出体育功能的同时提高了对体育的要求。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型城镇化中体育发展的基石,完善新型城镇化体育公共产品服务体系,通过多元化的治理机制,确保新型城镇化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高效可行的公共服务环境,是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绿色新兴产业,其特点也贴合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体育产业在其中发挥着自身的重要作用,就此提出体育产业的新型发展战略:第一,大力培养相关人才;第二,加速以体育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第三,重视社区为组织的体育团体;第四,弘扬发展体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分析法在对新型城镇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相关概念辨析和对湖南省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湖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在政策制定、场地保证、活动开展、品牌特色打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供给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健全、职责不到位、供给效率不高等困难和挑战.就此提出了明确新型城镇化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合理选择路径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发展战略,在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和谐发展中,应充分考虑体育文化建设的功能,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引导社会形成健康积极的风气,新型城镇体育文化建设越好,城镇居民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就越高,反之则低。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科学》2014,(1):125-128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权利缺位现象严重。新型城镇化改革背景下,农民工体育权利具有平等性需求和多样性需求,同时也面临重大机遇。新形城镇化的改革可以促使农民工享有市民体育福利,分享体育产业发展成果,享有体育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服务体系,对于推动新时期农村体育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PEST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进行了分析。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目前面临着较为优越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与技术环境。研究认为,建设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并抓住当前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优势,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建设,深化政策扶持体系,同时提升农村收入水平,加速转变生活方式并且细化农村体育服务,引导农村体育消费,同时在加大体育财政补贴、完善农村体育配置等方面实现路径升级。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体育需求也发生了变迁,本文就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与新型城镇体育协同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建立失地农民体育需求变迁与新型城镇体育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特征,对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时间、空间、主体和生活方式因素进行了概括总结,最后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应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的完整性;改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扩大受益人群;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和完善保护体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丁燕华 《体育科研》2006,27(4):55-58
“长三角体育圈”地区应该而且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先导区,竞技体育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区,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都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竞技体育中心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高地。实现这些目标的保证是充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材的培养和贮备,而后备人材的贮备和培养与相关政策保证密切联系。本研究对体育的基本公共服务、特殊人才生育、外来人员子女选拔和培养、欠发达地区的运动训练和体育圈学校竞技体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长三角体育圈”竞技体育的发展,从而服务于全国,影响国际竞技体育舞台。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城镇化背景下吉林省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为完善吉林省体育公共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三小民族冰雪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识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对促进我国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黑龙江省三小民族冰雪体育具有地域性、实践性和娱乐性等冰雪体育的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加强文化保护、促进商业发展、依托学校教育、融入全民健身等发展举措促进三小民族冰雪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多样性发展,为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将是新媒体全面崛起的新时代。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网络查询、逻辑分析等的研究方法,对新媒体进行了阐述,同时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与推广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所面临的境况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城镇社区体育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探讨和分析了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开发和利用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系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三大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德浩  季浏 《体育科学》2011,31(5):14-19,26
在我国社会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的新时期,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外在趋动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正是基于此,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应该把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完成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完成由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转变,完成由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带动发展向通过体制创新促进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环首都体育休闲圈"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河北省提出的建设“环首都体育休闲圈”的战略构想,在分析河北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进行整体战略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建立多层次的休闲体育项目体系,建立多元组合营销策略,提高体育休闲业服务质量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体育文化圈是当前城市居民全民健身与修心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文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构建的实证以及城市体育文化圈构建的理论模式。研究认为:南宁市1小时体育文化圈的内涵包括时空构建、体育项目构建与文化资源构建等;广西城市体育圈的发展模式应注重体育特色与文化品牌、自然布局与科学规划、休闲旅游与体育文化、赛事运作与日常管理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张扬 《冰雪运动》2013,(3):50-52,85
北方地区残疾人群体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关注民生社会背景下,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残疾人群体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对丰富和发展北方地区残疾人体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对北方地区残疾人群体体育事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北方地区残疾人群体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残疾人群体自身体育参与意识欠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残疾人体育社会环境,在冰场、滑雪场所开设残疾人士专场;加强人文关怀,培养残疾人群体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设立冰场、雪场设置残疾人专业场地,完善残疾人体育"硬环境"建设;加大科研力度,开展轮椅冰球、轮椅冰壶等运动,提高残疾人体育整体水平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进行,如何构建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方面进行探究和实践。农村节庆体育作为传统的节庆活动形式之一,在增进邻里团结、提高村民精神面貌、继承优良文化传统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当前农村节庆体育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困难成因的基础上。就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节庆体育的突围,提出了挖掘传统资源,因地制宜等几项措施。为农村节庆体育的新发展,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体育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组合、新空间。二者在空间演化、生态意识、功能需求、人文建设方面具有动态耦合特征。研究基于系统论,以系统演化方程对动态耦合的过程进行分析,绘制耦合轨迹,借助逻辑斯蒂曲线对耦合模式进行演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耦合发展的路径:(1)在耦合磨合期,坚持顶层设计与市场协同发展,坚持公益性和共享性原则,坚持体育小镇之“特色”;(2)在耦合契合期,尊重市场规则,注重产业联动效应,政府放权与监管并重,保障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