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退休而再度引人关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昨天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了退休后他在国内的首次演讲,400多个座位的报告厅挤满了至少超员一倍的青年听众.下午3点40分,身着白底蓝条衬衫、浅米色长裤、灰色毛背心的杨振宁教授在掌声中开...  相似文献   

2.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最近在天津大学演讲时预言,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杨振宁在回顾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后说,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景十分乐观,是出于下列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中国有数不清的极聪明、可造就的青年; 二、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人伦、勤俭与忍耐,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勤奋努力的青年人才; 三 中国传统的封闭心理今天已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对现代科技的热忱;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写过很多回忆性的文章。他这一类文章既展现出了作为一个科学家具有的谨严,也显示出文学家的才情。回忆同学的文章《邓稼先》最能体现出杨振宁作品的文学艺术特色:巧妙的叙述和谨严的结构,飞扬的文采与饱满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直率地对杨振宁说:“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杨振宁听了泰勒…  相似文献   

5.
《好同学》2004,(8)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于是费米建  相似文献   

6.
物竞天存争朝夕——杨振宁博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一个让炎黄子孙自豪的名字。他赢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缘自他和李政道博士于1956年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规律”。但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贡献“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论”,恐怕未必广为人知。正像相对论于爱因斯坦,规范场论于1954年的提出,确立了杨振宁20  相似文献   

7.
陈红宇  王东秀 《师道》2004,(7):45-45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好的实验物理论。  相似文献   

8.
杨振宁这位华裔科学家,因与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传记作者不但描述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而且还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作者对杨振宁的治学方法也进行了评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贡献突出,他被世人称为“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1971年,杨振宁又作为华裔美籍科学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科技交往的大门。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与生他、养他、教他的父母亲,有很大关系。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美归来之后,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府。生长在教授之家的杨振宁,从小就知道“诺贝尔奖”这个概念。因此,早慧的小振宁还在读中学时,就曾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  相似文献   

10.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杨振宁这个名字是同宇称不守恒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正是这个理论的创立,使杨振宁成了诺贝尔奖的获奖人之一。其实,杨振宁的最高成就和他对科学最杰出的贡献,是早在他同李政道一起推翻宇称守恒定律之前,于1954年和罗伯恃·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清华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清华本科生的平均程度比哈佛高。”杨振宁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21世纪的计算”国际学术会议中这样表示。在这次计算机领域的国际盛会上,物理大师杨振宁作了主题演讲并在回答现场提问中最引人注目,反而成为会议的主角。昨天,第六届“21世纪的计算”国际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作了题为“近代计算机之渊源”的主题演讲。在谈及计算机的重要意义时,他说:“计算机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人的大脑进行拓展。”杨振宁在会上还首次谈到了中国高校的水平以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杨振宁说,评判一所大学,主要有教学、研究、对社会服务三方面。从教学上讲,中国高校本科教学有很多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我这个学期在清华大学教课,以前我也在美国的大学里教过课。我的感觉是,清华本科生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清华本科的平均程度比哈佛要高。”而谈到研究,杨振宁认为,中国高校的研究水平相比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这与历史积累、资金投入很多方面都有关系,这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赶上去的。杨振宁:清华本科生水平超哈佛$《北京晨报》  相似文献   

12.
杨振宁先生有句名言:“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可以说,一个学生对某学科的爱好程度将对他的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就初中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作了粗浅的探究,归结起来有以下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权 《物理教师》2011,32(5):50-51
用《杨振宁传》中的一段话来形容杨振宁: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杨振宁教授在物理学理论研究中有两大重要的贡献:(1)创立了规范场理论(即杨一米尔斯理论),(2)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杨教授的学术光环非常耀眼,他之所以如此成功,聂华桐教授认为这跟他的性格密切相关,聂华桐教授将杨振宁的性格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常实在;(2)兴趣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4.
李斌 《神州学人》2000,(9):40-40
这是杨振宁在出席“第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时提出的。他说,中国传统注重教育及伦理关系,有助青年的全面学习及发展,中国的年轻人不应只顾学习外国新科技而忘掉中国传统。但中国青年一般胆子较小、不敢挑战,应该学习西方勇于挑战权威的风气,才不致于阻碍科学上的成就。 他又说,中国青年应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不忘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把握任何发展的机会,才能获得美满的成果。中国青年应勇于挑战学术权威@钟信  相似文献   

15.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联袂获诺贝尔物理奖,成为首次获此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的成功,是中西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他自小生活在中国,其中小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1945年,23岁的杨振宁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家泰勒和费米,以后长期在美国纽约石溪州立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中美建交后,杨振宁频繁回到祖国访问,并常常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谈论他对中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16.
小朋友们,相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大名你一定听说过吧?他曾与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次年与李政道一起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杨振宁在读书和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呢?今天,我就给你讲讲杨振宁的“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发现其长子杨振宁孩提时即极具数学天赋且早慧 ,然而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杨武之 ,没有在数学方面给杨振宁过多的指导 ,却常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 ,而且在杨振宁读完初一的那个暑假 ,特地请了一位教师为他讲授《孟子》。杨武之认为 ,儿子既然有数学天赋 ,就不必超常地10岁就教他学习微积分 ,倒是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丰富其文化底蕴 ,能使他受益终生。杨武之先生的家教显示其高远的目光 ,也充分体现了家教的互补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的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60年日升月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82岁高龄的杨振宁教授又回到清华大学,现在还为一年级本科生教授普通物理课。应山东大学之邀,2004年11月中旬,他第一次踏上山东的土地。3天中,他在“大家论坛”做《归根反思》的演讲,又在“与大师面对面”的两千人会场上解答青年学子们的十几个问题,还游览了趵突泉和大明湖。时间虽短,但科学大师的修养和风采,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学贯中西,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扬帆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授奖仪式,杨振宁、李政道因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并不适用”而共同获得…  相似文献   

19.
(2004年)9月1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为大一新生讲了一节普通物理的课程。杨振宁认为在清华教课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他对在清华教课抱有很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1952年,爱国斯坦在读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著的两篇统计力学的文章后,请其助手找他们询问,可否和他讨论。李政道和杨振宁高兴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