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有人解释为“初开的桃花鲜艳繁盛”,并以《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作为佐证,说“落”字不应训为“零落”,而应根据《诗经》中“访予落止”之句,训为“始”义;“落英”即“初生之花”。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金文材料,对《诗·小雅·彤弓》中的“贶”的词义进行了研究。“贶”在金文中义为“转赐”,后世典籍用为“赐”。毛亨传训“贶”为“赐”,郑玄笺认为“贶”有“欲加恩惠”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由“欲加恩惠”可知“贶”可训为“善”。本文认为“贶”由“赐”义到“欲加恩惠”,再由“欲加恩惠”导出“善”这一义训,是可以讲通的,不必改读他字。  相似文献   

5.
《埤雅》是宋代名的训诂学作,它详尽地探索了声训方法中最高深莫测的“声旁训义”的释义方法,建立了科学的“有声即有义”的声训体系。为宋代人的小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同训是《尔雅.释诂》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训释方式。但是,所谓的“同训”并不是如字面上所讲的“同义互训”。有的“同训”是利用释词的一个义素来解释一组被释词,有的“同训”则是利用释词的几个完全不同的义素来解释几组被释词。由于同训方式的不同,这些被释词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7.
也谈“除”     
王海根同志《古代汉语反训举例》一文(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七九年第三期)中将除官之“除”解为授予之义,这是对的。但是,认为除官之“除”为“除去”义的反训则不妥。古书中除某官即授以某官,白居易《除苏州刺史》:“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可证。然“除”字,沈  相似文献   

8.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清代钱绎《方言笺疏》中的“古同声”是用来沟通两个或两个以上被训词意义关系的声训法。“古同声”具体表述形式大同小异,但其涵义基本一致。大多数“古同声”具有比较近的语音关系。这说明钱氏运用“因声求义”这一理论武器进行训诂实践,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依据声旁,由声求义”;“不限形体,于音得义”。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条例,对“以声为义”说及其得失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因声求义是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前人和时贤在一些训诂学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论述,但都局限于具体实践,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阐述其流变。这一方法经历了从声训到右文说再到因声求义这样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因声求义在清代走向成熟,清代学者利用它在训诂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存在的依据是由于汉语中存在通假字、同源词、联绵词和音转等语言现象。因此,因声求义的具体实践也就体现在破通假、系联同源词、释联绵词和考证方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阮元是清代中叶的汉学领袖,但在理学上,他也有卓越成就。本着“以训诂求义理”的学术理路,他从古训入手,通过语义分析求文字本义,对理学核心范畴作了一系列精辟阐发。他之论“仁”,是以“相人偶”为解,认为“著于行事,始可称仁”,批评理学家“闭户斋居,瞑目静坐”的体仁之方。他之论“性命”,以为“欲生于情,在性之内”,“非别有一事与性相分而为对”;性不能“绝”,只能“节”;规范的标准在于礼治。他对唐代李翱的“复性”说提出尖锐批评,指出李翱把“性”“情”对立起来,以为只有破除情之蔽,才能恢复“本性清明”,这是“杂于二氏”、“由庄入禅”的谬见,不能作为发展儒家义理的依据。阮元的理学思想颇有独到之处,尽管某些结论可能有一偏之失,但就整体而言,可为义理之学开出一片新天地,是中国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封建"一词至少有4种含义,即中国古典意义上的、西方语境下的、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和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的。这4种含义的存在和它们之间不同程度上的交织,最终造成了"封建"的乱象在中国内地的出现和泛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种语义上的混乱都和西方封建概念的东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系统考察一下封建概念在西方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的真实界定和它的变迁情况,进而与我们现在所言说的封建作一番比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汉语名词加数量词的角度,分析名词在进入句子层面以后所表达的指称信息变化,认为汉语的名词在个指亭物方面,有一类总不能以光杆形式存在,而必加数量信息词语的名词,它们总是专门表达对事物的个体指称.这种指称形式的出现,形成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普通名词的一个新类别“个体化事物”名词,它们总表示“个体化”的事物意义,总指称个体化的事物.这样在名词内部,形成了对事物指称的三种分工;这种分工,形成了现代汉语名词的三大范畴:普通名词、类别义名词、个体化事物名词.其中类别义名词与个体化事物名词构成了现代汉语名词的一对对立的语义语法范畴,而普通名词居于其中.  相似文献   

15.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现代汉语中旧词新义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发展前景值得探讨。新事物、新现象的涌现及社会心理的变化是新时期旧词新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旧词新义的出现并非音义任意结合的结果,而是以意义的相关性或读音的相似性作为依据产生的。在新时期,只有那些规范的旧词新义才能及时地进入静态的、规范的词汇系统,与已有的一般词或基本词结合成新同音同形词或成为已有的一般词或基本词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17.
“中”字作为古今汉语使用最频繁的汉字之一,从创造之初到字义的发展演变蕴含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与尚中理念结合形成的尚中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它由旃旗之类有形之物形成中央意义,又由中央意义进一步引申发生意义流变。“中”字可以体现国人的中庸等哲学思想和道德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观念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神思"是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和重要范畴,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分歧.文章从比较美学的视角切入,从"神思"、"灵感"概念及其异同方面,探讨两者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汉字的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讨论汉字的性质。先评论了以往的各种说法,后提出了作赞同的看法:古字阶段的汉字是语素 形意音 图符字,隶楷阶段的字是语素 意音区别 字符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