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丹辽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早已在其前史中就开始接触州县行政了。循契丹辽朝州县建置的发展脉络,以州县人口来源为根据,契丹辽朝州县大体可分为移民州县、燕云接收州县和边防城三类。契丹辽朝移民州县的设置和燕云州县的整体接收,巧妙地解决了原有部落组织的保留与中原州县行政的移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契丹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透视出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2.
契丹辽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早已在其前史中就开始接触州县行政了.循契丹辽朝州县建置的发展脉络,以州县人口来源为根据,契丹辽朝州县大体可分为移民州县、燕云接收州县和边防城三类.契丹辽朝移民州县的设置和燕云州县的整体接收,巧妙地解决了原有部落组织的保留与中原州县行政的移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契丹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透视出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3.
内蒙赤峰一带的辽源地区,为华北与东北、蒙古的结合地带.历史上,早有肃慎、东胡、乌桓、鲜卑诸部,以这一带为中心,与内地人民交往融合.契丹在唐末兴起,建立辽国.其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分别建在辽水北岸和南侧.金灭辽后,改大定府为北京,成为统领松花江旧地的重镇.辽金先后迁都燕京,开元大都和明清都城北京之端,全国政治中心由此转移到面向东北的华北地区.清人入关,辽源一带与京畿连成一体,后为热河省的辖区.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加大对云南哀牢山区的开发力度,大量移民进入这一地区,屯田及厂矿、盐茶之利均是移民进入的途径。携带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移民在促进哈尼族聚居区域社会发展的同时,其生产生活需求也刺激了这一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集市和商人群体的发展、货币的更迭、商品种类的丰富等方面。而商业的繁荣,则加强了哈尼族地区与外地的联系,也在经济层面加速了哈尼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辽代农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契丹人本身以畜牧渔猎经济为主,但并不排斥农业,而是农牧并重,建国后更采取积极保护和鼓励农业的措施,不断扩大农业区域,使其农业获得迅速发展。本试对辽代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说:“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似乎辽代是一朝一都。笔者翻阅了北师大版教材,发现此处表述仍然含糊不清。其实,辽代共有五个都城,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这叫“五京制”。那么“五京”分别设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之一,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建立了相对统一的宋政权,其相对统一体现在宋政权在完成了局部统一后,仍面临着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其北部与辽契丹政权直接对峙.历经公元986年雍熙北伐,宋军主力在岐沟关的惨败,宋统治者自此对辽政权由攻势转入防御为主的时期,在战略上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大名府的建置其主要意图即防御辽的军事进攻与威胁,同时也完善了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格局.本文通过对大名府建置的探索,可有助于了解宋代北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白川州由私城而转为头下州,后被没入,再转为斡鲁朵辖州及文忠王府属州,在辽代州县中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意义。白川州所经历的变化,贯穿于契丹民族由部落组织到国家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全部过程。辽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统治方式调整,多与白川州历史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贸易;欧盟作为迄今最大的贸易集团,其历经经济要素的流动、整合,通过对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协调整合后,内部贸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贸易结构体系一环形贸易结构;通过对欧盟环形贸易结构的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结合欧盟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环形贸易结构、进行内部要素协整的建议,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试析辽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文献,实物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王朝是一个以游牧民族——契丹为主体的、以武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融入了传统的和外来的各种因素,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在建辽的200多年历史进程中,由于统治者采取了适应历史潮流的政治、经济政策,推行“胡汉分治”和“因俗而治”,使其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畜牧经济和狩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门类。随着农牧兼营、工商并举的新经济格局的形成,契丹社会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逐步走上了封建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国际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壮大促使国际移民正从一个边缘性政策领域转变为一个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密切相关的主流议题.由于观念认知陈旧化、族群议题政治化、移民问题安全化等因素,当前治理领域面临一系列困境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转向.为推动全球移民治理趋于善治,国际社会应以改革为导向,完善全球移民治理,构建一个参与国双边治理、地区多边治理、全球多边治理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有机多边治理机制,平衡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不断适应国际移民跨境迁徙格局的新变化,支持完善多边体系、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际移民作为劳动力资源再分配进程的一个重要措施,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劳动力资源的区域再分配牵涉到国家间的利益,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框架下,跨国移民的规模和数量以及通达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移民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因此国家应在各个方面协调社会资源,开展广泛的社会整合,帮助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才能达到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辽代金属面罩与网络是契丹族葬俗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根据目前已知的考古文献资料,出土金属面罩的辽墓约30座,出土面罩近40面,其中铜质20余面,银质6面,金质2面。质地不同,反映出墓主人身份的差别,已知出现最早且规格最高的是公元1018年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2件金质面罩。旅顺博物馆收藏面罩11面,包括铜质9面(其中2面鎏金),银质2面。这些面罩系日本殖民统治旅大时期从我国北方地区所获,除1件金代面罩外,其余10件都属于辽代晚期,其出土地赤峰、朝阳、锦州等都在辽上京道和中京道行政区划范围之内,是遵从辽代的丧葬风俗而致无疑。10件辽代面罩都属于成年面罩,其中银质的一面身份较高,为契丹贵族。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趋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不仅有可能,而且还有一定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契丹作为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人口数量不多,散居在偏僻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而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统治中国北方200多年,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但契丹之所以能建立这么长久的统治,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契丹有着一套特殊的治安机构和制度。而治安机构与制度的建立,与其吸收历史经验教训和本朝的治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与中原的汉族政权相比,辽统治阶级的治安思想特别突出的一点是:民族分治。本文也将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契丹巫教是契丹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契丹氏族、部落时代,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文明特色,直至契丹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巫教在辽朝宗教信仰上仍保持着权威地位。随着契丹社会发展和辽统治区域扩大,契丹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原儒、佛、道三教在辽地广泛流传。契丹族在封建化和汉化过程中对巫教信仰逐渐淡薄,尊儒、祟佛、信道成为主流。这种扬弃落后,吸收先进,共同发展的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7.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其博大开放的政治胸襟重用汉人,建立健全统治机构,完善国家机器;博采众民族文化之长,兼收并蓄,创造出多源合流的辽文化,推动了北方草原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契丹社会形态的飞跃,为辽政权一度雄踞北方二百余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是辽代历史上一位地位显赫的人物。本通过对述律氏一生政治,经济活动的规纳,分析,肯定了好在契丹建国前后和辽朝前期(太祖,太宗时期)的地位。好的雄才大略和统兵御众的才能,影响了两代君主的治国方策,对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指出,作为契丹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好的身上集中反映了自私,专横,残忍的性格特点。她对契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契丹-辽与西夏、金并称为"塞北三朝",三朝自公元10世纪开始称霸北方,相继统治中国长达四百余年.契丹-辽作为三朝中第一支建立在草原上且统治时间最长(二百余年)的一支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治、经济、文化的组成与发展上,均形成了混合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政权特点,表现在音乐文化方面亦具有独特色彩.契丹-辽自建国以来官分南、北两面,秉承"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一国两制"政策.通考《辽史》中的南面朝官系统与北面朝官系统均没有对教坊这一音乐机构的明确记载."教坊"作为古代宫廷音乐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唐武德年间设置以来,历经了唐中期对教坊的扩充壮大、五代时期对唐教坊的沿袭继承、北宋时期教坊隶属职权的变迁直至明清长达1100余年的传承演变.那么,契丹-辽时期是否设有教坊,其机制、职能、应用又是如何的呢?  相似文献   

20.
蒙元时期契丹人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亡后,契丹人在金朝的社会情况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朝统治契丹的组织形式和民族政策。对契丹人在金代的迁移问题研究已经很成熟,而对蒙元时期契丹人迁移这一问题,却没有太大的关注,作者通过所了解的元朝史籍,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