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性质上的区别:说课重在处理"教师-教材"的关系,更多地从教师出发,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构思,且关键在于描述和假设。在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重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过程的思考与设计上,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描述语言都表现得更为理性。而模拟上课则要更多地考虑学生情况、预估课堂实际情况,有了更多感性的内容。模拟上课显然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校体育》2020,(3):48-49
<正>模拟上课作为一种通用教研手段,从最开始的"试课"到后来的"试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30年的应用历史。模拟上课是指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模拟课堂教学的过程。它是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由于模拟上课具有突出的教学实践性和典型的学理预设性,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教师评职评优和各级各类教研交流活动中。模拟上  相似文献   

3.
孙鑫 《中华武术》2021,(2):71-72
模拟上课是日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新型上课形式,其在没有真实课堂与学生的现实条件下,需要参与者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副生动鲜活的课堂现状,这对参与者的生理与心理都具有较大的挑战。本文从模拟上课的情景、场景及实景等不同"景"的视觉下探索思考如何高效地进行模拟上课,为一线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能力比赛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何健 《体育师友》2013,(3):67-68
所谓模拟上课,就是模仿真实的课堂,在没有学生参与的场景下完成的虚拟教学活动。这也是在近几年在教师招聘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因简便和可操作性强而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青睐。模拟上课虽然缺少学生群体“动态”双边活动,但他更是40分钟体育实践课的浓缩。因此,要求执教者更做到眼看学生,话说学生,心装学生,要做到“此时无‘生’胜有‘生”’。笔者有幸参加了2012年浙江省体育课程“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倾听了于素梅博士的讲座,在关于“模拟上课”的讨论中产生了几点看法。笔者认为,体育模拟上课必须根植于体育常态课堂,做到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教法,课堂有过程,才能体现体育模拟上课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在各级各类中小学的体育公开课和比赛课中,大多数是采用"借班上课"的方式进行。由于师生陌生,缺乏了解,往往配合不默契,学生不能快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师也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基于此,本期策划了"借班上课策略大家谈"专题,以期给广大一线教师起到借鉴作用。本期选登的稿件,分别阐述了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无生上课,考察的是教师的设计能力、教学重难点的处理能力、把握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无生上课过程中,教师如果把这四块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显示了教师良好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技能和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而且也会使无生上课更有"声"。  相似文献   

7.
胡国栋 《体育师友》2012,35(5):31-33
模拟上课就是教师模拟上课情景,把课堂教学中的过程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俗称“无生上课”。由于它能克服说课过于注重理性层面和上课受场地器材、时间限制等因素,把说课和上课的要求有效地整合,充分展示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是目前体育教师招聘或选调教师时一种常用的面试考核形式。笔者在近几年有幸多次参与周边县市区的体育教师招聘工作,现根据应聘者的表现以及自己对模拟上课的看法,提几点应对模拟上课的策略,希望能给应聘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体育师友》2015,(3):32-33
<正>跨入初中,新的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新的学科要求,使初一新生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能马上融入新的生活中。但此时,由于学生对教师、同学和课堂的"陌生",往往会抑制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要想初一新生顺利融入体育课堂,教师除了做好一般课堂常规外,还应在体育课开始部分做好"六要"。一、严——常规要求要严格有一次,我为了到办公室拿哨子和名册,上课迟到了两分钟。然后,我急匆匆来到上课的班级,说明了迟到的  相似文献   

9.
2012年8月26日~27日,2012年浙江省体育课程"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会议在杭州市上城区胜利小学举行,期间,在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的组织下,参加活动的教师对"体育模拟上课"共同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博士的指导下,对其基本概念、分类、意义及上课的方法等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讨,就一些基本问题达成了基本统一的认识。这为"体育模拟上课"这种教研形式的未来发展及应用,也为丰富教研活动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本期专题,本刊就邀请余立峰老师、上课教师和观摩教师,以及于素梅博士一起就"体育模拟上课"的概念、分类、上课的技巧与方法、如何看评模拟课等内容做了总结和梳理,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进一步明晰"体育模式上课"的相关问题,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也欢迎大家对本专题内容做进一步的后续研究和投稿交流。  相似文献   

10.
模拟上课是一种模仿真实的课堂,在没有学生参与的场景下完成的虚拟教学活动。笔者就模拟上课与说课、实践课之间的区别作用,对如何把握这新型体育教研进行观点同进,并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1模拟上课的意义1.1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给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说课能促进教学思考,模拟更能将理论升华,实践绽放。  相似文献   

11.
吴健 《体育教学》2014,(7):49-50
模拟上课,就是虚拟上课,是指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教师把教学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的一种上课形式,是教师在无生的情况下模拟课堂教学的情景,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上课中的师生交流是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展现学生的知识掌握,教学重难点的揭示是教师用语言串插在模拟上课中的。本文通过对体育模拟上课、实践课、说课进行对比,提出了模拟上课的教学策略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模拟上课的看课者,首先要把握模拟上课的概念、特点,理解其价值;其次,要在提前熟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相对简化、虚拟的课堂情景中理解执教者采用的方法与意图;最后,要有良好的抽象与课堂感知能力。在看、评课的过程中,应着重"两个整体,五个细节"。  相似文献   

13.
<正>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使用同一课题进行上课,由于上课内容相同,很容易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同质化评比。因此,一般多用于教师的课堂基本功评比、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需要对教师教学赋分评价的时候,无疑,同课异构确实由于其对课堂的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定而更加易于评价操作,但是同课异构活动由于是针对同一课题进行的多元化教学尝试,同样可以在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加以运用,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汇集教研组集体智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廖土军 《体育教学》2013,33(8):38-39
模拟上课,通俗地说就是无生上课。由于它有时间短,又不受场地、天气、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广泛应用于新教师的选拔和考核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模拟上课虽无生却胜有生,虽无景却胜有景。本文从体育模拟上课的环节、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实现无生的沟通、情境模拟等几方面阐述如何把握体育模拟上课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正>研讨背景:模拟上课在时下的教师基本功比赛、新教师招聘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考察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主导形式。模拟上课的实质就是虚拟上课,是指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演示、描述教学的过程,以此来考评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一种形式。体育的模拟上课与实践课、说课等关联密切又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在模拟上课中抓住重点、展示优秀的教学能力,进而上好模拟课是我们本次研讨的重点。希望  相似文献   

16.
<正>在教学中,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部分体育教师往往变得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上课,以至于体育课堂两极分化,即要么成了军事训练场,教师指挥学生练,学生成了任人摆布的"木偶";要么成了"放羊"场,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倒成了摆设。那么,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究竟该如何应对"动态生成"的体育课堂呢?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对模拟上课在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中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意在分析模拟上课在今后体育教师招聘中的发展前景,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简单的依据,号召更多的教师、学者和应往届毕业生关注模拟上课在教学和教师应聘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正>一、照镜子,练台风,提升内涵素养针对问题:由于体育课堂场地开放,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课堂纪律成为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为了镇住学生,教师会习惯性的"绷起脸",以示生气。长此以往,练就了一副严肃的面孔。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平时不注意自身的动作细节,上课随意,如教师整队时让学生"立正",自己却"稍息"着,和学生交流时总是一副  相似文献   

19.
<正>体育模拟上课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语言、肢体语言、动作示范、组织走位等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模拟课堂教学的情景,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到底模拟什么?怎样利用模拟上课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在模拟上课中进行技能训练有什么要求?  相似文献   

20.
《体育师友》2018,(2):56-57
体育课堂有着更广阔的上课空间,相对更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与生生的互动更频繁,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一堂常态的体育课,师生之间简单的沟通,却给教师来了个"措手不及"。教师随意的肢体动作可能会带给学生不同的理解,如何让教师的肢体语言更准确地表达教师的初衷,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一"指",带来了课堂上的小冲突,也带来了对课堂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