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想对于一个主持人的评价,应该是在主持人自身、媒介以及评论者三方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文学评论更多的是面对文学作品,电影评论更多的是面对影片,对于主持人的评论更多面对的当然应该是荧屏中的形象了。但必须清楚的是荧屏中的主持人形象并不完全等同于主持人本人。对于主持人个人而言,主持人角色的完成是个人媒介化的过程。作为个人,主持人必须学会塑造自己,以适应媒介的要求,自身也才可能取得成绩。倪萍之于“综艺大观”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而“文化视点”不同于“综艺大观”,前者讲求贴近,追求亲和,后者强调冷静,注重审视。…  相似文献   

2.
倪萍四题     
在当今中国电视界,倪萍无疑是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节目主持人之一.对于倪萍的研究,在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中应当说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倪萍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一种典型,的确也构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的一个典型个案.最近几年陆续读到了一些研究倪萍的文字,对于倪萍褒贬不一,这里不想作简单评价.笔者认为,对于倪萍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就倪萍谈倪萍的层面上,应当从更为开阔的视角去观照倪萍,这样或许会有一个较为合乎实际、比较中肯恰当的结论.一、倪萍是一个符号当人们用热情的话语赞美着这位《综艺大观》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在当今的中国电视界,倪萍无疑是较受观众欢迎,较具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之一。理论界关于倪萍的研究和评论性文章也一直未断。尤其随着倪萍去年告别“综艺大观”,走进“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她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其中的见解更加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这本身也构成了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理论话题,即“倪萍现象”。去年年底,本刊专门组织和举办了“倪萍现象”小型研讨会,特邀倪萍与几位学者座谈,以期对此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讨。这也是本刊继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主持人文化超越‘东方时空杯’有奖征文”之后,希望继续将节目…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今年新开办了一个并不多见的以主持人命名的节目《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这个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由倪萍主持,每期就一个大众关注的文化问题邀集一些专家进行探讨,如相声的不景气,京剧的振兴等等。节目被隆重推出后并未取得预期的热烈反响,无论是观众还是媒介都没对其投入足够的兴趣。这种平平淡淡水波不兴的状况细究起来原因不少,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便是作为主持人的倪萍未能实现对节目在真正意义上的主持。我们知道,成就倪萍的主持人名望的主要是《综艺大观》和春节联欢晚会、在这类综艺节目中,倪萍凭借着落落大…  相似文献   

5.
论倪萍     
论倪萍应天常观众对主持人的共同衡定标尺是“真”,而倪萍的形象是真诚清新、谦恭随和。但是为什么到了倪萍如日中天的时候,观众都忽然叫道“该换人了”!?倪萍进入了她的“高原期”,倪萍追求真诚,但是她的演员历史使她的戏剧化行为、模念惯性在不自觉中发挥着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伟东 《新闻传播》2004,(10):53-54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成功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要建立起一个由“报道的信度”、“串联的情度”、“提问的力度”、“评论的深度”所组成的四维空间,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收放自如、情理并重,从而促使大众传播有效性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说起倪萍的时候,许多人会把电视荧屏上的倪萍和生活中的倪萍当成一回事儿,固然作为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倪萍首先是由倪萍本人塑造的,但同时也是电视媒介塑造的,她还是社会需要塑造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倪萍已成为了一个符号或者说成为了一个角色,她是个人角色─—媒介角色─—社会角色三位一体的结晶。因此,倪萍的成败得失并不完全是由她个人造就的,而是这三种角色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结果。理解与评价倪萍应当从这三种角色的关系入手,方能得出比较合乎实际、比较中肯恰当的结论。倪萍的主持艺术历程…  相似文献   

8.
很高兴出了个倪萍,她已不仅仅是姓倪叫萍的单个人儿,更是一种电视界的主持现象。应该庆贺倪萍,如此成功地在祖国电视界留下足迹,是所谓成功之人。其实,就像"风格"一词一样,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不同演员有不同风格,不同的主持人自然也就有不同的风格。社会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风格不同,才组成千姿百态的社会,若是相同,不如其余人死掉,只让一人代表人类活在世上得了。看到这一点儿,倪萍对别人评论大可不必不安。那些在各大小报刊上批评倪萍大过表演十没文化者及那些在同样报刊上赞扬或吹捧或政励倪萍者,无非是关注倪萍。这是好事…  相似文献   

9.
用于大众传播的主持人语言不可失去审美性。然而,广播电视的商业化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导致了主持人浮躁和投机的心态,继而导致播音创作水平的空前下降,对自然主义语言表达方式的趋之若骛成了“时尚”和“荣耀”。在此大环境下,那些本来语言功力深厚的主持人也怀疑起自身的价值;一些初上广播电视的主持人干脆不去锤炼语言。面对主持人语言的人文性、艺术性日趋淡化、遭受挑战的现实,本文试图从主持语言、主持人、节目和受众几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阐述一个笔者对强化主持人的语言审美意识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对眼下现象的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大多数人看来,倪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生涯是相当顺利的。她以一个有相当知名度的电影演员的身份进入中央电视台,担任影响巨大的“综艺大观”节目主持人,几乎立即就以其清新、朴素、随和的台风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并且获得了当年电视综艺节目的最高奖项“星光奖”。这意味着作为一个主持人,她得到了大众与专家的一致认同。直至今天,倪萍仍然是荧屏上最引人注目也最有台缘的主持人之一。然而坎坷也就接路而至,仅仅一年之后,挑剔的观众开始对倪萍的表现提出各种指责,先是集中予她在节目主持中的“表演”意识,而后又更为“深刻地”…  相似文献   

11.
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其风格与成败主要取决于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和魅力。成功的谈话类节目对主持人的外形要求并不是太高,观众真正在意的只是节目主持人的“内存”,或说是主持人的内在魅力的流露,这种内在魅力的构成离不开以下四个支撑:  相似文献   

12.
老童 《青年记者》2012,(18):11-12
今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报到点被记者围住.当记者们问她今年的提案时,倪萍摆摆手,大步流星地走向门口.“不说,不说,你们总是歪曲我的意思!”经过了去年的“中国脊梁”风波,倪萍面对记者再也不敢“滔滔不绝”,她表示:“我今年就是要当哑巴.”  相似文献   

13.
1996年,也许是倪萍最力不从心的一年了。自《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播出后,非议四起。用倪萍自己的话说,是“一辈子挨的骂都集中在这半年了”。在这些“骂”当中,最突出的是“倪萍没有文化”之说。这显然是极而言之的、一言以蔽之的“酷评”(Diatribe)。在这些偶见报端的似乎有点缺少责任感的议论面前,倪萍对记者说:“说一个主持文化栏目的主持人没有文化,确实令我很痛苦。”(《屏幕周报》49期)后来,我们读到了倪萍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载《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述》),不久…  相似文献   

14.
论倪萍主持艺术中的情感诉求於贤德一位旅居德国的华侨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倪萍主持节目亲切自然,具有东方文化的神韵。[1]这一评价相当客观又深刻地揭示了倪萍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艺术追求和已经达到的美学境界,对于把握倪萍节目主持艺术的特征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峰 《青年记者》2007,(24):112
主持人是节目形象的塑造者,在听众的期待中,个性化的节目主持人已经不再取决于个人魅力的表现,而是集合了栏目内容的特质。在众多广播节目中,“个性化”是成功的一个标志,它实质上是被挖掘出来的。在主持人个性的塑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颖 《视听纵横》2005,(4):105-106
个性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化影响下产生的自身的独特性。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个性”已经成为立足社会、富于创造性和个体成功的重要条件。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节目的个性特征成为观众选择的重要标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涵盖了主持人的化修养、自身性格、年龄特征、形象特征,她应该是一种融于节目本身,自然、亲切、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7.
天下谁人“真”识君──访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郑志东,靳纯刚,张志刚荧屏上风采华丽的倪萍,已为亿万观众所熟悉;生活中并非辉煌的倪萍,却为多数人们所陌生。通过电视画面,我们已记不清多少次走近倪萍,但她到中国新闻学院做讲座刚下车时许多人竟没认出来。...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特征孙东海主持人节目这种形式在我国问世以后,给我国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给广播电视审美创造提供了新的天地,使受众得到审美愉悦。笔者根据主持人节目的实践,试图探索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特征。一、“我”与受众的交流感主持人节目以主持人...  相似文献   

19.
郁金红 《视听界》2006,(5):97-97
播音员和主持人端庄的外在形象,甜美圆润的声音形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观众与冷冰冰的电视屏幕漠然相对的状况。对于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只有先拥有一个大写而丰满的“人”,才能在大众传播中融入人文关怀,塑造出一个被受众认可的形象。一、人文意识的完善虽然播音员、主持人的面前通常只有冷冰冰的话筒、镜头,但在他们的心中、眼前始终要有交谈的对象,使隐形的对象默默地牵引着主持人的思路,激发着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更恰当地表现“自我”。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来自新闻事实与个人感悟的结合,其最终的目标不是观众的眼泪或欢笑,而…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1996年可能是倪萍人生中最艰难也最值得记忆的一年。主持《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遭到非议,却登上了第10届"星光奖"最佳主持人的宝座。重获殊荣,没有使倪萍走出压抑,一方面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另一方面是事业上无法转折之痛。在这前一年本列第5期发表了应天常先生的《论倪萍》,此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连续获奖。后来,倪萍带着自己的困场和焦虑,来到我们学报简陋的办公室,将自己的心里话,一股脑儿地倾诉了出来,这就是本刊1997年第1#上刊登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倪萍的自述,为进行主持人问题研究的学者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