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大多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其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其实,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隐含着“自在自然”。马克思认为,“自在自然”指优先于人的天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化自然”指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特征。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自己的人化自然观,对当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然的发展过程和人类有关自然的理论,都是与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是人化了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和人类对人化自然的认识,雨依据人类活动又可以把人化自然划分为实在的人化自然、观念的人化自然和审美的人化自然。  相似文献   

4.
对施密特自然概念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为文本依据,通过施密特对哲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概念的实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阚中的自然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过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介的自然、非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而不是哲学唯物主义所认为的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继而进一步指出了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概念解释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丰富的含义,他既指出了自然之中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又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受到破坏的制度根源。正是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向我们展现了他在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系。马克思对自然的认识对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一切形而上学中,自然都是人的抽象对立物,而在马克思这里,自然具有了感性的人的本质,从而真正使得自然不是外在于人,而具有了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7.
本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解读出马克思“自然与人应在对立统一中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应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二的本质统一,分析了其四个基本特征: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客观物质性、劳动中介性和社会历史性,并揭示出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首先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先在性问题,来确立他唯物主义的立场。关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施密特从非本体论的层面提出了自然与社会"互为中介"的一对逆命题。其实,马克思在理解自然概念时,既从物质层面注重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又从实践角度强调自然所具有的社会历史特征。社会无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是作为自然界的对立物,都可以中介自然;但自然只有作为社会的外部环境和生产要素时才能中介社会,当把自然看作全部存在物的总和的自然时,它包含人类社会,总体中介部分显然在逻辑上行不通。所以,施密特的这个"双向中介"理论中的"自然"的内涵不同,把它作为一对逆命题来理解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相似文献   

9.
面对生态危机,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章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价值论命题,且只有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价值论命题,才能对生态危机的成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是完整的马克思自然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原则是有局限性的,实践只是形成人化自然的因素之一,它不能解释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把“人化自然”说成是马克思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两种主张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有关文本误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有着各种说法,再一次全面准确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人本问题在马克思的原著中的主要表述体现一种多维考察,主要有自由精神理论、人的类特性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社会关系的总和论四种,而人的本质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动态发展和日益完善着的系统的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辩证法关乎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人的改变及其历史命运。只有从历史视阈出发才能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存在关联,并能引发我们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西方自然观经过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马克思在克服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位后期代表人物,对他的“马克思的自然观”国内外研究者意见颇多分歧,因此,有必要对他的这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准确的文化定位。这一研究不仅对施密特来讲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十分必要的。施密特在讨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自然观视为是实践论的,而恩格斯的本体论的自然观,列宁的反映论的认识论,都与马克思的自然观有歧异,并存在一定不足。事实上,马克思的自然观与恩格斯、列宁的自然观并不存在分歧,只不过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强调的侧重点不同罢了。这极易产生误解,而施密特的失足就正好在这里。尽管如此,施密特在自然观上客观地论述、充分地强调马克思的实践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学以交往为基本形态,其发生、运行、演化须依照交往有效性之路径展开。基于教学哲学的视角,在当前的教学论研究中,“交往”的本体论价值表现在教学存在、教学本质研究中,涉及教学实体、活动、关系等问题的方方面面,其认识论价值通过对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影响体现出来,而其价值论价值,则体现在对生成的、演化的、历史的、宽容的人文发展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树立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论美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何以会是美的,这是美学史上讨论了两千多年的问题,但以往的回答都是由于缺乏辩证的眼光而陷于片面,因而不能真正揭示问题的实质。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统一的理论看,人们以科学的观点和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艺术造成许多认识的误区。因此,必须重新阐发美的艺术在人的生存活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者是把它看做是超越唯心和唯物的实践哲学,物质范畴都是不可回避的.对物质范畴的规定实际上是以浓缩的形式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有把实践引入物质观,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创生物质观.  相似文献   

18.
教师即陌生人,提醒教师以崭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过去理所当然、千载不变、习而不察的"日常世界",去觉察未曾留意的细节和未加质疑的习俗,以新奇、探究、深邃的目光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真切的"生活世界",开启一场新的意义建构之旅。重新思考"教师是谁"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在陌生人的视域下,揭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追寻教师自我存在;联结知识与个体的生命体验之间关联,明晰知识是人类参与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解放人类,让学生在自由地选择中成为自我,帮助学生唤醒其沟通自我的需求与能力,将学生带至更澄明的存在。借以新的视界重新意识、体认、觉察"教师是谁",以期打破穿透习惯的惰性,寻求超越时间和经验中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