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占海 《文教资料》2009,(30):15-17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以义重如山而闻名的绝伦超群的人物,义是他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毛宗岗称为“义绝”。本文论述了关羽忠义形象的形成,关羽忠义的内涵及特点,关羽是历史上忠义的理想化的完美典型,最后指出关羽的“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礼记·聘义》中说:“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揜”同“掩”)瑕不掩瑜,即斑点遮盖不住美玉的光彩,比喻小缺点掩盖不了整个事物的“完美”;瑜不掩瑕,比喻优点掩盖不了缺点。《礼记·聘义》的这一说法是告诉人们,看待人、事、物时要忠于事实,要辩证客观地看待人、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天中学刊》2002,17(3):39-42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和“勇”极为突出。其“义”乃儒家思想的结晶,表现为多种形式:忠义、信义、恩义、仁义和道义等。关羽之义与勇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小说中被加以神化。关羽骄矜的性格弱点也很明显。关羽 崇拜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心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关羽并非《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但从小说问世以来,关羽却越来越受封建统治者重视,越来越受民间尊崇,甚至被抬高到“关圣”、“关帝”的地位。究其原因,是关羽的“义”既符合封建统治者以“义”迷惑、驾驭民众的需要,又符合百姓间交往重义轻利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漫长的关羽被神圣化的历史过程中,有一股相当巨大的力量把关羽推上了历史的神坛。这股力量中的一部分是由历代文学艺术家们生发而铺展形成的。关羽能成为“显佑千春”的“武圣”,除了历朝统治者的推崇外,是得力历代文学艺术家对关羽的美化和颂扬。宋、元、明、清四代,有多少枝生花妙笔把普通的关羽描写成“忠”、“勇”、“义”的理想化人物;有多少锦心绣口把平凡的关羽演化成“英雄”和“超人”;又有多少篇绝妙诗文把凡人的关羽吟唱成超逸绝伦的“圣人”和“神人”。关羽的“忠”、“勇”、“义”理想化人格形象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创造而形成雏形又趋于完美的;关羽生平一些传奇事迹也是经由民间说唱、小说演义、戏曲表演等艺术加工和渲染才灼灼生辉的;而关羽身上传奇般的灵验也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描写和刻  相似文献   

6.
说说关羽     
他,身高九尺,面如红枣,眉似卧蚕,丹凤眼,仪表堂堂。他就是“三国”中赫赫有名的关羽。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马,好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在“三国”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关羽给我的感触最深。“义”是关羽的“魂”。关羽被称为“义圣”,在情义有价的今天,关羽的义薄云天尤为可贵。听说过“过五关斩六将”吗?对,关羽在曹营中锦衣玉食,还喜获赤兔宝马,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抛弃了曹操赠与他的荣华富贵,毅然踏上了寻找刘备的征程。一路上,他竭力保护甘、糜二位夫人,肩头的担子很重,可他无怨无悔。因为没有通行令,一路上屡次遭遇阻拦伏击…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沈伯俊先生《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关云长义释曹操〉赏析》一文后,很受启益,但也引起深思。作者似乎把关羽的理智归结为“君臣大义”,把情感归结为“个人信义”,冲突的结果是情感压倒理智,放走了曹操。作者对关羽这一行动的评价大体是“按照‘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观念,关羽为忠于桃园之盟而死固然值得称赞,为了顾全旧义而放走曹操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演义》的关羽形象,是塑造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在整个作品的肯定性的人物形象体系中,它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毛宗岗将诸葛亮、曹操和关羽,称作全书的“三奇”、“三绝”——说关羽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是“千古第一名将”。长期来,关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并且“羽”字被避讳了,尊称为“关公”或“关云长”。在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下,关羽越来越升级,一直升到和称作“孔圣”、“宣圣”的孔子那样相提并论的“关圣”、“武圣”的地步。据徐珂《清稗类钞·戏剧  相似文献   

9.
话说关羽     
初看《三国演义》,觉得书中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关羽是好人与忠臣的完美典型,而曹操则是坏人和奸臣的集中代表。黑白分明的幼稚,抵挡不住岁月的磨砺。再读《三国》,对这两个人的印象却几乎完全颠倒了过来。且不说曹操,只说关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人的快感,远远不能弥补大意失荆州给人的痛感。由于降曹,桃园兄弟之义令人生疑;而由于辱吴,他成了孙刘联盟的一个分裂因素,则可以肯定。有人说,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而是关羽。作为本集团的中坚力量,反而比敌对集团的中坚力量,比自己的死对头更可…  相似文献   

10.
莫,《说文》云“日且冥也。”为“暮”之本字,与“杳”“夕”义同。后因语音通假借为表“无”“勿”等义。尔后,为了表意的清楚,在“莫”字基础上加形符“日”而另造一个“暮”字表示其本义。由此,“莫”便孳生出“暮”“莫”两个字各表其义。自从“莫”字从其本义中分化出来后,人们对它的词性认识颇不一致,归纳之有三种意见:(一)莫为禁止之辞,与”勿”同。清·谢鼎卿《虚字阐义》卷二和王鸣昌《辩字诀》均持此说。清·刘淇《助字辨略》厘析  相似文献   

11.
邱亮 《文教资料》2013,(31):85-87
自东汉郑玄遍注《三礼》后,《三礼》实为“郑学”,而江永常常搜罗百家之说而立以己意,忠于经文而颇有见道,或从或否,择善而从,择疵而否,于深奥芜杂处阐发旷世之说。今以江永晚年所成《礼记训义择言》一书,探求江永治礼之道与清初《礼记》学渊源。  相似文献   

12.
常用字辨正     
常用字辨正李乐毅是“”(mì)的本字,义为覆盖东西的巾或幔。《说文》:“冖,覆也。”但是《说文》把应属于同一义类的字分为“冖”(如“冠”字等)、“”(如“同”字等)、“”(如“冕”、“冒”等)三部。而归入“冖”部的现代汉字,却又有由别的部首演变...  相似文献   

13.
“寿亭侯”的错讹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说,关羽斩了颜良,曹操“表奏朝廷,封云长(关羽)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关羽坚辞不受。后曹操将印文改为“汉寿亭侯之印”,关羽遂拜受之。表明了他“降汉不降曹”的意愿。故事颇生动,但却与史实大违,且有知识性的错误。 据《三国志·关羽传》,关羽杀死颜良,“曹公即表羽为汉寿亭侯”。其中的“汉寿”,为地名,在今湖南常德县地;“亭侯”,为爵名,乃封侯之至微者,指食禄于比“乡”还小的“亭”的列侯。后人不知是浅薄无知,还是出于“尊关“的目的,却将“汉寿亭侯”讹作“寿亭侯”,宋人许观在《东斋记事》中说,绍兴年间洞庭渔人曾获一印文为“寿亭侯印”的古印,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八有“寿亭侯印”一节,谓荆门玉泉关将军庙中有“寿亭侯印”一钮,洪氏已辨其非:“且‘汉寿’乃亭名,即以封云长,不应去‘汉’字”。但不少人仍沿其误;《三国志平话》则径谓封关羽为“寿亭侯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有创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很丰富,很可贵,散见于他的著作《礼记章句》、《四书训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尚书引义》等等之中。他把人性论转到教育论的方法问题上来(说性日受日生日成,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习成而性与成之”等)这是教育理论上一大进步。他一生教人“须慎天下之师受”。所谓“师受”包括“教以教人之学”和“学以学夫  相似文献   

15.
《单刀会》是关汉卿杂剧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塑造了关羽这个姿容轩昂、智勇双全、忠于汉室的英雄形象。当然这一形象也是在正史《三国志》与《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16.
袁斌 《华章》2011,(14)
<三国演义>是一部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其中众多的武将、文臣、谋士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而关羽则是其中一位被艺术加工成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位忠于蜀汉事业、忠义耿直、知恩图报的仁义豪杰,又是一位武艺超群、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威震"三国"的英雄.  相似文献   

17.
纵观全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突出了一个“骗”字。作者独出匠心反其义而用之,充分地表现出小红军不畏艰难困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一、“骗”的原因小红军采用“骗”这种手段,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肯连累陈赓同志。这从课文中可以找出具体答案:一是陈赓同志两次把马让给他骑,二是陈赓同志要与他一同行走,三是陈赓同志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正因为如此,所以小红军千方百计要“骗”陈赓同志。  相似文献   

18.
古人教子,很有借鉴之处,本文介绍三则趣闻,供家长们参考。一、关羽的《诫子书》关羽,人们称他关公,是三国时代蜀汉大将。我们熟知他手提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千里马,驰骋疆场,威风凛凛,有万夫莫当之勇。其实,关羽还很有文采,见高识远,不信请读他的《诫子书》: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总共九个字,只用三个字但其排列次序不同,组成了三个不同的句子,表达了三种不同的的意思: “读书好”,给儿子指出读书是件好事,能增长才智;“好读书”,希望儿子爱好读书,不要弃书贪玩;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一文,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课本注释为:“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这个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弄清“书”“其”两词的意思是关键。先说“书”。查《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书”在三书中的相同义项是:①书信;②书籍;③书写、写字;④《尚书》的简称。依据语境分析,“书信”和《尚书》两义项明显不合文意。如果取“书籍”义,合不合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相似文献   

20.
陈与义(109—1138),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有《简斋集》行世。“在南北宋之交,也许要算他是最杰出的诗人”。陈与义虽然主要以诗著称,但所作《无住词》一卷十八首,前人评价也较高。杨慎说他“词亦佳,语意绝,笔力排。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非溢美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云“其词不多,且无长调,而语意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