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县电台编辑室内,看见《新闻与写作》这本刊物,便顺手翻了几页,感到这本刊物不错,并要了一本。回家后,细细阅读,真有点爱不释手。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事业余报道工作已有8年历史,也曾订阅过不少有关新闻业务知识杂志。虽说这些杂志办得也不错,但相比之下,《新闻与写作》却有自己的特点。我虽然已经打电话到邮电局补订了下半年的《新闻与写作》,但心里非常遗憾与《新闻与写作》见面太迟。我热爱新闻报道工作,并将大部分所得稿酬用以订阅报刊杂志,其中多属新闻业务知识。我很愿长期订阅《新闻与写  相似文献   

2.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老师     
自从几十篇稿件见报后,自己便有了什么“秀才”、“笔杆子”等雅号,不少学员前来向我请教写作技巧,并尊称“老师”,让我很难为情。压根没想到我一个不足两年兵龄的普通战士,居然会成了军校大学生的老师,心中那股兴奋劲就甭提了。直到有一天,学员队孙教导员带着几个学员一起邀请我到他们队为新学员们讲一堂新闻写作课,我这才慌了手脚。讲新闻写作课对我来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我哭丧着脸去找政委,寻找救策。政委听完我的话后,微笑着问我:“小王,你能在短时间内发那么多稿件,靠的是什么?”“全靠《新闻与成才》的启发和…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国防科工委中国酒泉发射中心某部的干部。去年7月在西安车站候车,看到几位青年农民一块儿翻看一本杂志。我有点好奇。便凑上去看了两眼。才知道是本《新闻知识》杂志。无聊之际便借过来翻了翻.可谁知越翻越有味,有点舍不得还给人家了。回到部队后,我就给《新闻知识》编辑部寄了六元钱,结果顺顺当当地订到了1987年的刊物。今年元  相似文献   

5.
读者之声     
山东省平度市档案局刘保国:1993年,我用12元续聘了新闻辅导老师——《新闻与写作》。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刚两年多,但已十分喜爱她。她一年为我辅导12次“课程”;她设有我特别喜欢的“讲座”如:“新闻采访系列谈”、“新闻来稿评析”、“新闻标题写作”、“视听之友”、“当好通讯员浅  相似文献   

6.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写作经历,发现我和剪贴本有着不解之缘。今天把其中的酸甜苦辣捧出来,也许能对同行们有所启迪。初学新闻写作时,常听一些老通讯员传授经验说:靠报纸剪贴帮了忙。于是,我搜集全国各种各样报纸杂志,加以剪辑,按分类建立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等二十多本剪贴本,摞在一起不下三尺高,战友们戏称我是“剪报大王”。当时我想:这下写东西,可不愁见不了报了!不会写新闻,翻剪贴,不会选体裁,翻剪贴;甚至没有素材,也翻剪贴。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四川省涪陵师专宣传部记者站刘均泽: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新闻与写作》。时值记者站刚成立不久,我便把《新闻与写作》推荐给记者们,大家也同时爱上了她。校党委宣传部连续两年给记者站订了两份《新闻与写作》杂  相似文献   

8.
1988年7月,对于我来说,又是个“黑色的七月”,连续两次参加高考落榜,心情十分沉重,前途理想刹那间全沉入万丈深渊。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看我时,送来了几本书和杂志。朋友走后,我随手翻了几下,就被《新闻与写作》和《新闻爱好者》上分别登载的两篇文章吸引住了。 从此,我与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12年来,我摘抄、剪贴资料30多本,50多万字。读书读报听广播,新闻作品好又多。我在编辑老师的精心帮助下,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台等新闻单位播发稿件3100篇。1998年12月,我又被市、县人事部门…  相似文献   

9.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湖北大学新闻专业99级研究生,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长期以来,《新闻与写作》以其趣味性、实用性、知识性深深吸引了我,可以说,我接触新闻这一专业就是由《新闻与写作》开始的,读本科时我一直将之作为业务教科书,读研作论文时我也时时从中汲取营养,长期以来,贵刊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祝《新闻与写作》越办越好!王昕敬上2000.11.6《新闻与写作》伴随我成长@王昕  相似文献   

10.
作为爱好新闻写作的初学者,我很想看看引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的南京化学纤维厂宣传科长凌大同志的作品剪贴集。“听说有好几大本呢!”我曾经私下暗暗咋舌。一天,他如我所愿,带来了他精心装订好的剪贴本。“嗬!厚厚5大本!”我如得珍宝,迫不及待地打开剪贴本,翻呀,看呀,直看得入了神,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1.
读者之声     
陕西省洋县广播电视局刘志敏: 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单位的编辑,我是喜爱《新闻与写作》这个刊物的。每当新的一期送到,我是爱不释手,可以说《新闻与写作》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对我所从事的新闻采编业务很有指导意义,我从中受益匪浅。总的来说,我比较喜爱“新闻来稿评析”、“优秀作品评介”等栏目。在众多的新闻刊物中,《新闻与写作》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栏目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目前,我除了认真完成岗位工作外,便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新闻学教材以及新闻期刊的研读上。因为,我有一个珍藏心中已十年的理想———考取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然而,在自学过程中,我时不时地遇到一些难题,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新闻写作。以前,我总认为那些“豆腐块”、“火柴盒”乃“小儿科”,不过雕虫小技而已。可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我发现,这想法太幼稚可笑了。怎么办?我于是在征订今年期刊的目录中,翻呀找呀,终于找到了一本《新闻爱好者》。嘿,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学习伙伴吗?于是,我毫不犹豫…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看到《新闻与写作》,是我上高一的时候在父亲的办公室里。之后,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我当时学习科目较多,任务繁重,但我却怎么也放不下《新闻与写作》。《新闻与写作》不仅指导我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学术动态,还帮助我拿起笔也学着写些短小的消息。当时我是安康市二中办的《一川》文学刊物的主编,很需要提高自己本身的写作、鉴赏与编辑能力,我自然将《新闻与写作》当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新闻与写作》刊物的内容很广泛,不仅有当今名家的杰作,也有时下新闻佼佼者的力作;尤其是栏目设置丰富、合理。像每期的封面,几乎登的都是上乘…  相似文献   

14.
我如愿以偿     
我在童年时代就非常向往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如今终于如愿以偿。这应当感谢《新闻爱好者》这位老师! 记得我刚开始从事写稿子时,曾走了许多弯路,稿子写了上百篇,篇篇被“枪毙”,灯没少点,闲话未少听,还是未有成效。于是,我找到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师刘其义请教。刘老师听完我的苦楚,哈哈一笑说道:我给你推荐一位最好的老师,它是《新闻爱好者》!别小看它,它培养了很多新闻写作能手。我将信将疑,立即补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嘿、栏目挺丰富哩——新闻写作入门。  相似文献   

15.
在一阵潮水般的掌声中,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上了贵州忠庄育新学校二分校新闻写作培训班的讲台!这个时候,我怎么也忘不了我的启蒙老师——《新闻知识》!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广西柳州地区工商银行 覃华:《新闻与写作》是我多年的一位不见面的辅导老师,我订阅研究它已有六七年的时间;从中吸取了不少教益。以往没有这位老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有了这位不见面的辅导老师,我的稿件与制作标题的质量又上一层楼。1991年我被全国15家新闻单位表彰,评为自学成  相似文献   

17.
初涉新闻写作,我曾不停地写,不停地投,然而换来的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曾一度迷茫过,彷徨过,心想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此撂笔算了,但自己对新闻事业的钟爱,使我欲罢不能。经过阵痛之后,仍勤奋地写,不断地学习,向有丰富新闻写作经验的老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篇新闻作品终于在1995年6月份的《南阳日报》上发出,使我激动不已。我从此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电台等发表300余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8.
26年前,他,当新兵时见了那篇300余字的“豆腐块”,从此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26年来,他从战士、新闻干事到政治部主任,虽然岗位几经变换,但初衷不改,笔耕不辍。至今,已累计发表50多万字的各类作品就是他从事写作的一个段落的总结。从新兵连的几篇小稿的发表,他成了领导眼中的“人才”谈起新闻写作的经历,徐主任抿嘴笑了:其实我从小就喜爱文学,中学时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上高一时,在老师的鼓励下,我试着给报社写稿,没想到《新华日报》一个月内连着刊了我的一首诗歌和一篇小故事。当新兵时,一天连长、指导员从…  相似文献   

19.
写作,对于我来说已有10多年的经历了。然而,使我从业余写作走上专业新闻工作岗位的真正原因,既有组织的培养,也离不开《广旺能源报》社的一位资深编辑10多年的关心、帮助和引领。这位老师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写作历程,在企业报干了20多年。他有着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并为广旺集团的百里矿区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写作人才——他就是广旺集团《广旺能源报》的总编辑杜华赋。尽管我和他现在已成为同事,但我更认为他是我在写作之路上前行的引路人。因此,一直以来,我都不善称他的职位,而更愿意称他为"老师"。  相似文献   

20.
鼓励与希望     
编辑同志: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新闻报道的。过去,写东西抓不住中心。从去年开始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有了这位辅导老师,她教给了我许多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写作经验。其中,《通讯讲座》、《消息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办得生动活泼,对我这个初搞通讯报道的生手帮助很大。一九八四年一年我的稿被地区电台用了十四篇、省级电台用了七篇、本团场广播站用了54篇。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同《新闻与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