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幸福是教育的指向和终极目标,而真正教育幸福之实现须以人性为载体,顺应人性。经由人的本真自然搭建通往幸福彼岸的桥梁,亦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本文历数中外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人性论断,以期从中探寻通往教育幸福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工论与身心二元论是“唯专业教育论”的两种理论基础,都不利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了捍卫人性之尊严,并因应21世纪知识经济之新需求,21世纪的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必须经由互动而迈向融合,这是未来海峡两岸大学教育之根本而重要的方向。经由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提升,是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典教育,在理论上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对于21世纪大学生的心灵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就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经典作者之身体的社会文化特质而导致的"体知"经验难以沟通或传承。二是经典作者经由"体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炼而为"理一"。本人认为,首先是经典教育的教学应"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其次是以戏剧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思想世界与人物的行谊,使大学生经由读经而"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经典人物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教育哲学的质疑有三:一是教育哲学是高妙的空谈,于实践无益(大众的质疑);二是教育哲学对教育事实的研究不科学、不专业(科学主义的质疑);三是所谓的好教育是不存在的,好教育根本上由时代决定(历史主义的质疑)。这些质疑基本上都源于对教育哲学本质的误解。回应这些质疑应认识到,教育哲学的本质是对好教育的爱和追求,它坚持从常识世界出发去反思和理解教育本身,以实现最终的上升。教育哲学在根本上乃是一种无知之知。教育实践的真正改善只有经由教育哲学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5.
书讯     
《教育与职业》2012,(22):112-113
定价:32.00元作者:杨旭东著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6月ISBN:9787811275032《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教义的感受出发思考教育的时间性,第二章教育语言的时间性,第三章"教师"被给予的时间性和课堂时间意识,第四章哲学作品中的时间研究与可能的教育之思,第五章经由时间之思打开教育学史。本书从四个意味迥异的句子出发,描述了教  相似文献   

6.
以慧的视界去审查教育智慧,可以摆脱将教育智慧视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才智的局限,并展示教育智慧所具有的完整结构和真正内涵。教育智慧以教育之慧为本,以教育之智为用,教育之慧对教育之智具有生成、规范和扩展作用。从根本上说,教育智慧是真人与真知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有着异于普通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有发展规律与模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构成了我们现今知识生活的真正"语境",甚至成为我们审视当下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和前进中问题的新"平台"或"视窗".高职教育的发展需循沿发展理念的方向定位,经由"主体"的期望与努力和制度的生成与扶持,最终达至属于自身的体现民主与正义的高职教育"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等乃教育学之基本信条,然而这些信条经由体制化了的学校教育过程后经常是荡然无存,学生仍然是现行教学体制下的受压迫者,处于受体地位。真正的专业学习的自主权是公民受教育权的一部分,属于学生自身。  相似文献   

9.
教师与课程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提了十多年,但是一线教师真正了解"课程"是怎么一回事的,并不是很多。关于"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也仅仅停留在似是而非的口号上。而一个缺乏课程意识的教师,是无法成为合格的教师的。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主要厘清"课程"的概念。对于一个教师而言,首要的不是教学,而是教育,出发点与目的地,都是教育。而课程,是经由教学达到教育的必由之路。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既是关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急迫、艰深命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求解。求解"钱学森之问"必须抓住教育的真谛,使教育切实步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轨道,才能真正改变教育现状,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前途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发展。我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和彬县的教育现状,就如何办好教育,谈谈个人的三点想法,即让教育回归本位,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回归本质。一、让教育回归本位政府与社会要把教育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首先,各级领导要真正重视教育工作,多深入基层,研教育之情,解教育之困,急学校之忧,思师生之需,真正为教育办实事,为教职工办好事。  相似文献   

12.
徐莹晖 《生活教育》2010,(10):23-27
陶行知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曾致信该院院长罗素先生说:“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他在回国后忠实地践行自己的诺言,终其一生奉行“爱满天下”的博爱情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他对教育的深刻信仰,如同虔诚的基督徒对上帝一般,化为现实的行动,即以身殉“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基于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人性化和教育方式的反思,需要我们对教育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探寻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指南针”和“导航仅”。助人自助、阳光心灵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让教育回到健康和谐的原点,使得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助人自助的人格教育,让现代教育真正成为阳光心灵的素质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伊索克拉底一生致力于修辞教育,以培养优秀演说家和复兴雅典甚至希腊民族而奋斗,经由他教育的年轻人集美德和智慧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完人,他们经过学习和实践,发表正义的有利于民族繁荣的演说,进而获得至高荣誉,最终为政治服务。伊索克拉底将这一教育体系称为修辞哲学,认为只有接受这一教育的人才是真正的哲人、智者,他也因此受到柏拉图等人的抨击,但其修辞术及雄辩艺术对政治的贡献却得到同时代以及后世学者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教育研究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性,科学性和人性应融合在教育研究中。但是,教育研究更需要人精神,人精神应体现和贯彻在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教育研究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研究才是真正有道德和负责任的研究。人精神是教育研究的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动教育因长期受应试教育手段目的化和升学录取僵化之弊影响,导致教育功利化,出现对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和“污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时代新人培育。应试教育之“应试”是一种测量手段,非教育之目的,亦非弱化劳动教育之根源。做实劳动教育,应回归应试手段之本位,推进考试评价和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健全考试和录取法律法规,真正推进招考分离,实现多元评价,改变当前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文明形态造就了不同的教育范式。以教育中主客体相互关系结构为中轴,人类教育经历了由原生式教育经由竞生式教育走向共生式教育的范式演化的复杂历程,并以螺旋式上升的线路行进。  相似文献   

18.
(一)近年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时常焦灼地拷问着中国教育,也拷问着所有真正具有教育情怀的人,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谁都知道,这个疑问隐含着的问题便是:我们的学校,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病在哪里?于是,破解曰:让教育家办学!让真正明白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9.
何赛君 《文教资料》2010,(33):126-129
本文从教育整体性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弊病的基础上,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改变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指出.教师应汲取孔子的教育智慧,在维护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教育学生掌握谋生之学、谋士之学、谋道之学等,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协调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启发诱导的关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以学为教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唐绍荣 《教育导刊》2003,(5):22-22,21
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班主任工作和年级管理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克服对后进生的偏见,重新认识后进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热爱后进生;研究教育对象和教育策略,切实帮助后进生。只有这样,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才能真正凑效,学校教育质量才能全面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对儿童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前提。爱生之情,特别是爱后进生之情,发自一个教育者使命感、责任感。转化后进生,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这类学生的基础上。从小处讲,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