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以下简称中职教育 )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我们要抓住机遇,勇对危机,坚持走素质教育成功之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早在 153年前,《共产党宣言》就提出人类最高理想就是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今天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一代共产主义新人而努力,使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然而,以往人们比较注重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对中职教育中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教育大省的省城,考察一所在当地蛮有名气的小学校,主人带我们参观一个被称为“个性空间”的大楼。进去才知道,所谓“个性空间”其实就是一个学生课外活动的场所。弹琴、吹箫,击球、舞蹈,乍一看热热闹闹,可你再仔细看看,就感到有点不对劲。阅览室里,读书的学生有站的,有坐的,可站的都是同一个姿态,坐的都是同一个标准;尤其叫我们难受的是,席地而坐的孩子们一个个按照要求,不仅手里拿书的高度个个相同,而且连盘腿的弧度都是一样的。主人本来可能是向我们展示学生在阅览室里的自由,可这种统一的“自由”实在令人悲哀。我…  相似文献   

3.
朋友,你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吗?“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相换了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心境。” 读了这则故事,我想了很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对别人的幸福却看得很耀眼。可是没有想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更没有想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中学生,其自私麻木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他们在模仿成年人说一些极具“个性”、极端自我的话语,“教育是消费,花了钱就可以进学校享受,哪怕我一天天在课上什么都不做,只是看老师玩,你们谁也管不着”,“看看别人不学的,我还不错呢!”。还讲什么关爱,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进学校那一天就极为冷漠,出去以后让他们谈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开玩笑!不能对他们这一代人过分关注,挫折教育,提高入学的门槛,道德的量化考核应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所在的学校招收了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极端自我,极端不讲责任,每天考虑的都是别人为我做了些什么:值日同学为什么不把我这里扫干净?一个学生的脚下简直成了一个垃圾堆,却等着别人来打扫;上课就是趴着睡觉,叫醒他还满脸不高兴;中午上网,自习休息;上课聊天或看着黑板发呆,考试作弊,下课骂骂咧咧开着所谓的玩笑。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影响。在一所学校里,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品学兼优的学生(姑且称之为“优秀生”),也有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即人们常说的“后进生”。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几乎完全相同,为什么他们在思想表现、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方面却千差万别“后进生”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多大的关系?如何对“后进生”进行家庭教育呢?带着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三个新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实际上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思维构造空间,从而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教育“人本论”认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人做个真正的人,离开培育人这一点,教育就不存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将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漠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教育”与“自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个性”一词被理论界炒得火热,就连中小学生们也常把它挂在嘴边,他们受现代思潮的影响,一直想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问其“怎样才算作有个性”,答曰:“课堂上可随便说笑,爱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可以睡觉或做其它事情?作业想做就做,不做也没有关系……”这是笔者对上海市某一中学高二学生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这引发了笔者的深思:这就是我们当代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怎样“个性”如的人呢?个性教育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发展?为此,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一谈个人认识。一、…  相似文献   

9.
郭兰芳 《山东教育》2005,(19):57-5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践证明:在自由的空间里,孩子的潜力能得到极大的发展。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而教师只是一位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在课改过程中,我和孩子一同学习.力求为孩子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一个独立的个性空间、一个自由的创造空间、一个广袤的生活舞台,让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很“认真”地备课了,但他们仅仅是各“课”,而不是各“人”。教材是他们惟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做的是仅限于知识传授这层意义上的备课,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让学生“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1.
窦桂梅老师虽然年轻,却俨然已有一副“大家”风范,她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的发展”上面,既抓住了学科的关键所在,又切中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们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虽然都在说教书育人,虽然也都在天天与学生打交道,但是实际上并未真正把学生作为有感情、有个性...  相似文献   

12.
每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齐头并进,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良莠不齐的现状。对这些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有的人认为,差生不可救药,在他们身上再下功夫也是白费劲。于是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优秀生身上,对差生听之任之,更有人不仅无视他们的存在,还处处打击、挖苦。处于这种情况,这些差生只能破罐破摔,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班级的一群“特殊分子”,自渐形秽,守着自己的心灵,缩进自己或别人制造的“套子”里,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流于社会,成为渣质。  相似文献   

13.
据说,为政者最应该去看的是两个地方,一是劳改场,一是火葬场,火葬场去的人可能比较多,人人都要送故人,是不是?但劳改场去的却不多了,搭帮我们开展“警示教育”,我是第一次到监狱去“参观学习”,看了那些曾经的“同行”,听了他们现身说法。如果要拣出他们说法的两个关键词,那么我以为一是“自由”,里头的人个个渴望自由啊;一是“侥幸”,他们作案之初,人人都怀有侥幸心理。  相似文献   

14.
张亚梅 《小学生》2010,(1):28-29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三个新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实际上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思维构造空间,从而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创造教育”、“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词汇我相信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肯定是耳熟能详,但是如何把这些理念或是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问题。其实,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会走路与生俱来一样。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创造,而是“让”学生创造,“给”学生一个创造性学习的空间,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要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而不是随意去改造,甚至是创造我们所认为的理想个性,也不是要将他们机械地加工成教者、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给学生自由生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真正得以张扬,学习才能不僵化。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现代教育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鲜活起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 但是,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教师,不少人却还在走着老路,惯用既定的教学模式。他们的个性无从发挥,甚至丧失殆尽。教师为什么不能走自己的路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或者做不到因材施教,没有在教学上追求教学个性,而是过多地套用一些什么“三步式”、“四循环”之类的教学模式,也不管这些模式是否完善,别人这么上,我也这么上。结果,教师的教学个性被埋没了。这不能不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积极倡导尊重、平等、以人为本等理念.要求教师“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带上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表现为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力”与“自由发展”,不敢否定学生的行为,就怕“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之中有爱迪生”。这样的尊重,是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选择与发展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尊重”这一教育理念进行一次全方位审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教育都在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家长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在给孩子们提供这空间的同时,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与学校用以规范学生行为的校规校纪已造成了严重的不协调。特别是一味强调不能“体罚”学生,混淆了对学生正常教育与体罚的概念,使许多教师不敢管。于是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师教育心理。多管多错,少管少错,已成为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违纪违规问题的一个原则。能拖则拖过去,可管可不管的最好不管,这也成为现在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