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是教育青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忽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影响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领导,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重视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弘扬民族精神,着力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对青少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义利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起源于16、17世纪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它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其主要内涵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及自由、独立、超越精神等。可以这么说,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人文精神的弘扬程  相似文献   

4.
开放作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审视自我意思,博览群书,吸纳人文精华,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文学精神,让他们的作文笔下有情。  相似文献   

5.
张云鹰 《教育》2006,(5):54-56
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学校是专门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是建设和谐社会人的基础和主要力量。三年来.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中心小学作为一所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街道小学,以“培养现代城市人”为教育目标,并把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校本研究课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7.
中华传统美德为当代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应该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怀.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美德为当代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应该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怀。  相似文献   

9.
德育美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抓思想政治工作,一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二要责 任落实到人,三要贯彻依法治校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体育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体育活动中的全面展现,它强调体育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关注人自身发展的价值,体育人文精神应实现三个转变: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从注重科学价值向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转变,从金钱至上向物质与精神双重效益转变。  相似文献   

11.
加强校园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东南大学毛恒才,郭学军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明建设是高校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国家教委首先在教委直属高校中推动校园文明建设,并组织专家检查评估,不断将...  相似文献   

12.
"担当"精神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诉求。新时代应把握"担当"精神在培养时代新人中的关键位置,以青年大学生为着眼对象,明确"担当"精神的生成逻辑,把握"担当"精神的内涵要求,探求"担当"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而助力造就一批甘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培养“四有”新人在宏观上的指导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四有”新人培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对“四有”新人素质的具体要求,拓宽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四有”新人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于“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 ,是他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 ,在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革命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发展。他把描写新人的标准同培养新人的任务 ,把艺术描写的内容同文艺创作的目的 ,把作家个人的创作同文艺的社会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 ,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而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文艺如何具体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16.
中职教学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很多老师都有体会。尤其是德育课教师,面对一群参差不齐问题百出的学生群体,德育课教学效果值得探索。本文立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从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分别探析了构建工匠精神和培育职业道德伦理的途径。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历,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到底有没有必要提倡雷锋精神?当我们感慨十八个路人漠视一个孩子生命的时候;当一个个无辜路人命丧车轮,车主却扬长而去的时候;当人们为扶不扶倒地老人而争论不休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杨云芳 《陕西教育》2000,(10):38-40
为了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国家为小学开设了社会课。这门课是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思维开发和创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课。它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此,在社会课教学中,我在教法改革上做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以认识社会为主线设计教学 针对社会课“综合性”的特点,以课堂为主阵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无论从教材的改编中,还是新教材高考新考法中无一不体现了数学的实用化、探究化.2007年广东数学高考卷就很好的诠释了新考法的动向:“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学会探究,贴近生活.”笔者刚教完必修四,在教学中最大的感觉就是:“教材中思考、探究增多了,而重过程与探究是一大亮点.”现在针对新课程有许多学校在用教材配套的作业本,忽视了书本习题的利用,笔者以为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我们应该注重教材习题的开发利用.以下笔者就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角度而如何注重课本典型习题的利用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孙金翠 《考试周刊》2010,(5):216-216
新课程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转变观念、转变角色、鼓励个性、深挖教材、改革教法等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