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大学功利主义作风盛行、理想主义精神缺失的现象备受关注。在同样的背景下,与综合性大学一样,当前许多高等师院范院校功利主义氛围浓厚,在知识传授、校园文化和就业指导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功  相似文献   

2.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时代人才培养、理想大学形态、大学精神与理想主义,这些议题是新时代大学建设的核心要义。眭依凡教授的专著《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以大学理想主义为核心,以大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对新时代大学的理想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该书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理想主义在大学办学、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理想大学"是求学求知求真理及知识创造的精神乐园;以尊重知识、思想自由、学术民主为特征和学术至上为条件。好的高等教育宏观治理制度只是大学理想与否的充分条件,而好的大学内部管理才是大学优秀的必要条件。理想主义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对人具有深度影响的文化精神;是"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对国家前途负有责任"、"育人为本"等大学精神的反映,是大学最不能放弃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坚守。  相似文献   

4.
大学何以要倡导和守护理想主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眭依凡 《教育研究》2006,27(2):11-15
大学的理想主义是大学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大学自身寄予的美好期望所持有的观念体系,亦是大学对自身使命、责任、目标和操守所持有的一种既符合大学规律又有崇高要求的价值认定和信念追求,更是大学之为大学所必须固守、薪火相传并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向往和文化灵魂。大学本身就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人才培养和探求学问的场所,理想主义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对人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精神,但不少大学已经呈现出与大学崇真、向善、求美之宗旨、之属性相悖的过度功利和势利。倡导和守护理想主义,其意义在于为大学的办学和发展及大学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一种美好的、纯洁的、积极的、向上的参照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理想主义是大学教师一直以来神往、景仰、体悟和促其奋进的精神体系。大学教师的素质要素、学术发展、社会服务需要理想主义的支撑,而加强大学教师的理想主义自身机制建设,创设理想主义的外部环境提供大学教师理想主义追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对于德国大学的传统,我们可以找出诸如修养、自由、科学、寂寞等观念来表述。实际上,这些观念的衍生过程也就是大学理想主义守护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历史上的德国大学堪称忠诚卫士。本文将德国大学的传统界定为大学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在闵希豪生、洪堡等人的努力下,被历史地守护着。同时探讨三个问题:什么是大学理想主义;为什么要守护大学理想主义;怎样守护大学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7.
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对大学根本性问题进行不懈的反思与追问.《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为我们理解和遵从大学按规律办学、守正大学初心、回归大学理性以及实践大学理想主义提供了答案.运用大学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之精神元素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并在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理想情怀等方面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实践着力点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理想主义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操守和自我行为指南。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新理想主义在对现有的思想价值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承认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关注当下人们的精神和生存状况,维护人们基本的价值和理念,为处于焦虑无望中人们提供切实心灵抚慰和关照。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在我国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培养目标规格单一、层次偏高、类型区分度不高;专业设置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重"鱼"轻"渔";职业界缺位于大学内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等现实问题。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实质上是具有不同价值追求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系统之间既"相斥"又"相吸"的活动过程,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具有相互调适与引领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有时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的办学思想,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发展进程。就业竞争压力及用人单位的观念等因素,出现了社会把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和大学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忽视自身社会职责的趋势。为了满足大学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构建起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大学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只有社会角色各就各位、各司其责,教育才能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培养与引进:高校人才资源集聚路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是高校人才资源集聚的两条途径。面对当前出现的“轻培养、重引进”和人才无序流动的现象,我们应该遵循“立足于培养、有选择引进、着眼于稳定”的原则,理性建构高校人才资源集聚的科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更是其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弊端及问题,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与内涵,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以促进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3.
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积极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体系中三类很重要的文化形态,主要体现在器物文化是育人的基础,制度文化是育人的保障,精神文化是育人的动力。大学文化在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大学器物、大学制度以及大学精神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人才群体,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现实的课题。文章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以期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报具有教育培养功能,尤其对于本校的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为学校赢得了“学术发言权“,建立了信息交流的“平台“,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报编辑部应充分发挥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具备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但人才流失严重。乡村振兴视角下社会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吉林省人才回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吉林省三个社会创业典型案例的研究,运用三角互证,总结吉林省乡村社会创业人才的特点,研究吉林省促进乡村社会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以保证吉林省乡村振兴的人才供给。  相似文献   

17.
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着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是突破既有人才培养模式赖以延续的利益格局,打破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通过重塑高校社会利益关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建立高校教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工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利益与责任机制,以使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8.
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对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号召,既给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发展方向,也使高职院校面临人才培养困境。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本文以构建创新型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提出构建"理实一体化"、"岗证对接"、"四训递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课程体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四种理念、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制度保障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