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肖川 《湖北教育》2004,(1):13-13
关于“教育”我们可以作若干个命题,因为“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事件)。作为“文化——心理”过程,作为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过程.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教育究竟有哪些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有助我于们获得对“教育”的更为完整的理解和更为自觉的筹划。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是以真人真事为直接对象,以文学技巧为表现手段,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它是由新闻发展衍变而成的,带有新闻的“血统”,真实是它的基础,如果失去了真实的品格也就失去了报告文学自身存在的价值。它受到真人真事的局限,不能虚构,不能以某一原型为“模特儿”再“杂取种种人”的性格特征加以“缀合”。那么,在报告文学中是不是就没有想象了呢?不是,报告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部类,应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见解。因为它的正确性仅在于揭示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性质。人们在探讨和把握某种对象的时候,总是要把它的本质和特征连在一起加以考虑的。只有看到它与同种事物的共同性,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来,即看到它的特殊性,才能算是了解了它的堂奥,至少是给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十拿九稳的逻辑起点。那末,文学艺术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看来,“辞达而已”的解释是不行的,“诗赋欲丽”也不行,甚至连当今盛行的文学理论著作中的解释——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也显然不够了。形象说,只指出了文学表层的外部特征,没有回答文学深层的本质特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显著的区别,不仅在于它的形象性,更在于它的情感性。对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来说,情感不是内容的必要因素,其社会作用的发挥,也无需依赖情感的力量。对于文学来说,情感则是其内容的基本因子,而且必靠动人以情来发挥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含情感因素,不能打动人心,即使形象逼真,也不配称为文学。所以情感性正是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 绘画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反映。从艺术对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反映的形式。但是当专门研究这一社会意识形式的特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作品本身的范围内区分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绘画艺  相似文献   

5.
数学反例的教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中并非每个命题都为真 .有的命题 ,虽从多方面进行了严密的推理 ,但仍不能得到结论 .因此 ,很自然地 ,人们对这个命题的真伪产生怀疑 ,从而设法否定这个命题 .怎样推翻一个命题呢 ?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而不符合该命题的结论的特例——反例 ,就可以了 .在数学史上 ,有不少著名命题被否定 ,都是反例的功劳 .反例是十分简明的否定 ,也是极有说服力的肯定 .反例的作用不仅用以否定命题而且也是发现数学真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美国当代数学家盖尔鲍姆说得好 :“数学由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  相似文献   

6.
“让我们离开这儿!” 这个命令有趣而玄妙。说“离开这儿”,施朗德船长的意思是“离开这艘气垫船”呢,还是说“离开附近地区”呢?如果她所谓的“我们”包括我——一台安装在船上的计算机,那么,她的意思就是后者,因为我是不能挪动的,只有气垫船离开,我才能随它而去。  相似文献   

7.
教学论专家不断追问“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试图对教学进行最“真”的认识。如果我们再来诘问“教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命题是否成立,结果将怎样呢?即“教学是科学吗?教学是艺术吗?”显然,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师生间的一种最主要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怎么能说一种认  相似文献   

8.
高士其曾说过:“作为一个青年对社会和时代最好的责任是什么呢?就今天的形势而言,莫过于学习了。”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现在学习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那我们怎样才能学习好呢?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找到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好的学习方法极为重要。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适合于我的学习方法——异步教学,它是与以前学习截然不同的。“铃铃铃”上课了,“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来讲……”。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刚上课时我们精气神十足,可三分钟过后,再看看我们全都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没劲了,…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学生能很快回答是正确的。如果把这个命题反过来说,也就是它的逆命题: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呢?有的学生说正确,有的学生说不正确。那么在课堂教学时,如何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首先,我们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开始,用形象的比喻来让学生理解这类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以水果为例。大家都知道,梨、苹果、香蕉、桃、橘子等都是水果,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果”是这些物体的总称,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而梨、苹果、香蕉、桃、橘子等都是“水果”的一种,是…  相似文献   

10.
“毁树容易种树难”、“植树”,“游泳”之类的命题,需要通篇采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学生如果不懂比喻说理的基本写法,就不容易写好这类命题的文章。讲读课中,应选一些范文,作为学生的借鉴。通篇采用比喻说理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以《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为例说明之。一、引本文开头就引出“滥竽充数”的故事,为什么呢?因为下面要议论的道理是从“滥竽充数”这个喻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不先引出“喻体”,如何展开议论呢?  相似文献   

11.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基本性质之一就是要求它对现实生活能够达到本质规律的理智把握--这是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具有客观真理性,是一切优秀的或比较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一个最一般、最基本、最起码的品格。但是艺术认识现实生活的客观真理性,不是象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生物信息“小精灵”是什么呢?我们把生物芯片(Biochips)称为生物信息“小精灵”。那么,生物芯片又是什么?如果把DNA比作记载生命奥秘的密码,那么,生物芯片就是破解这个奥秘的钥匙——密码本。有了它,人类就可以监测人体中基因的微小变化,在病魔发威之前就扼住它的黑手;有了它,人们还可以寻找新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对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和学理阐释上存在显著疏漏,即未能全面认清其中隐含的四个缺陷:其一,该命题所借用的康德哲学美学意义上的自律性、超功利性的"审美"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审美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功用相龃龉;其二,该命题把"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定义的立论前提和合法基础,忽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复杂性和内涵张力;其三,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除了折射和反映外,还有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该命题不能完整揭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其四,由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该命题应是个历史范畴,不是一个普遍性命题,不能用来定义文学本质,忽视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和文学形式与社会历史、体制话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特写的特点     
本刊第四期发起了“平凡园丁大特写”的征文比赛,那么,特写的特点是什么?又该如何写好特写呢?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它借用电影艺术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生活。其特点是抓住现实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叙述或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它常采用叙述、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王浩 《教学月刊》2011,(6):57-58
要肯定数学命题的正确性,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或正确的数字运算;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的,只要举一个例子予以否定即可,这个例子就是所谓的反例.因此,构造反例同证明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那么,构造反例有没有一般方法呢?如果有,它的一般方法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角度予以分析、回答.所谓构造反例,就是要举一个例子说明条件命题“A→B”为假,在这个例子中,要求条件A为真,结论B为假,即由A真不能导致B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为拟一个满意的作文题,往往得花上许多功夫,既要考虑它的思想性,又要考虑它的艺术性,文字还要醒豁;但经过一番劳思费神,拟出后交给学生作文,又往往不受学生欢迎。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出的题目过“死”,学生感到棘手;他想写的又不合乎老师要求。这样就压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怎么改变这个状况呢?笔者从学习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得到一点启示,考虑能不能把它引入作文教学,首先在命题上来一个“开放”,狠抓一个“活”字,而且经过一段时间模索,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仅举实践过的一例,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 面对着现实生活的重大变革,文学应该怎么办?作家应当怎么办?文学是上层建筑,应当积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的变革并为它服务。文学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现实生活的重大变革必然反映到文学上来,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必然主动积极地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变革。社会主义文学尤其应当如此。社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教师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争论:“比是运算。教科书就说‘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因为除是运算,比当然也是运算。” “比是关系。‘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它说明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 那么,比究竟是运算还是关系呢?能不能说,比既是运算又是关系呢? 我们先来区分“运算”和“关系”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例如, 、-、×、÷是数的运算,用运算符号联结两个数(当然除数不能为零),表示的仍然是一个数。>、=、<等则是数的关系,用这种符号联结两个数,表示的是一个命题,或为真命题,或为假命题。 又如,交∩、并∪、差\等是对集合的运算,用集合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中并非每个命题都为真.有的命题,虽从多方面进行了严密的推理,但仍不能得到结论.因此,很自然地,人们对这个命题的真伪产生怀疑,从而设法否定这个命题.怎样推翻一个命题呢?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而不符合该命题的结论的特例——反例,就可以说明问题.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反例与证明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个正确的数学命题需要严密的证明,谬误则靠反例即可否定.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一个数学命题,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要想肯定一个命题的正确与否就需要加以证明,但是有些数学命题给出直接证明是很困难的,而用反证法证明要简捷容易得多.有些命题,至今除了反证法以外还不能给出其他的证明,甚至有这样的命题,它可以用反证法证明,但由于这个命题本身的特点,即使在原则上也不可能给出直接的构造性证明.什么是反证法呢?反证法就是证明某个命题时,先假定它的结论的否定成立,然后从这个假定出发,概括命题的条件和已知的真命题,经过推理,得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