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晚年,面临外侮内患.常思疗救之策。他承继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枝以制夷”的主张,并以并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派遣幼童出国留学等行动实践之。由曾国藩招募人才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用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制造轮船、大炮等,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幼童出国留学计划的实施.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的科学技术人才,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曾于当时能看到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挽救危亡的举措实施之.不能不说是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2.
将曾国藩定位为“中国近代新儒家的创始人”,首先必须充分分析中国儒学的发展阶段,本文建议分为“四阶段”。“近代新儒家”属于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借鉴中外新儒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有必要对新儒家重新定义,并确定曾国藩是新儒家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曾国藩的新儒家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所以必须分析曾国藩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前期背景。曾国藩的新儒家以回归原始儒学为核心体系,将原始儒学“学以致用”的思想发扬广大。因此他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包括了十大内容。提出儒学四科,把“经济之学”从“义理之学”中独立出来;重新解释“理”,以“礼”实践“仁”,以“法”惩罚犯罪;提倡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实践儒家的爱民主张;打破官方儒学的专制思想,坚持民主管理任人唯贤;倡导原始儒学的科学精神,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忠诚为天下倡,以爱国主义精神贯穿“经世致用”的始终;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继承儒家“修身为本”的理论,培养一二君子改变社会风气;借鉴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倡导君子仁人韬光养晦;借鉴佛家因果报应的思想,引导世人弃恶从善。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军阀制度的鼻祖。他所组建的湘军“赤地立新,特开生面”,走出了传统团练的窠臼;“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大胆改革传统兵制;“以礼治军”“勤恕廉明”,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教化和控制,这些措施开了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曾国藩的洋务观和洋务活动、曾国藩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成份、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成份及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者,曾国藩立足抗夷御侮,筹划近代海防;力建军事企业,倡办民用工业;重视科技人材,推动留学教育;提倡理性外交,反对意气用事。其洋务实践直接决定了整个洋务运动的发展走向。因此,曾国藩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更是洋务运动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军阀的首创者。其军事思想集中在建军、治军和战略战术三方面。其建军思想主要有:兵员自募、权归主将;军饷自筹、官职私授;各尊其长、各护其主。其治军思想主要有:以礼治军,诚字为本;勤恕廉明,修己治人;刚柔互用,宽严相济。其战略战术思想主要有:以主待客.以静待动;以上判下,步步进逼;先剪枝叶,后拔本根。三宗归一.军为私家军.将为私家将,近代军阀制度由兹形成。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李鸿章与近代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中国的自强事业,曾国藩、李鸿章二人都曾致力于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不仅使留美幼童如期遣出,而且还在尔后派遣学生留欧:曾李二人为中国近代留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曾国藩的洋务观和洋务活动、曾国藩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成份、曾国藩外交思想的近代化成份及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晚年对近代西方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徐寿等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科技专家,是在曾国藩的引荐、擢拔下脱颖而出的。曾国藩则依靠这一批最早系统接触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篇章的第一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徐寿等科技专家的历史功绩。认识曾国藩的思想风格,而且有助于剖析作为中国近代化重要一环的洋务运动的艰难起步和曲折历程。本文针对曾国藩与徐寿等科技专家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试作初步探析,以为深入一步研究作铺垫。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一位在中国近代恪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的典型人物。他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既传承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又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中吸取营养。历史地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全面系统地接触近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形成的近代科技观,承认近代中国“技不如人”,认为近代科技是国家富强之本,主张全面仿效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是实用主义的科技观。这直接关系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晚清著名的理学家、“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权重一时。是时,列强环伺,社会剧变,为实现富国强兵,曾国藩在引进西方科技、任用与培养科技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原才>系统地阐释了曾国藩的人才理论,为其日后立不朽功业起到航向的引领之效.它呼吁最高当局肩负起培养人才的社会重任,树立醇厚优良的社会风气.在曾氏看来,风俗移转与才士之间存在"水就湿,火就燥"的感应关系,应当虚怀若谷,着力识才、选才、用才,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同时告诫人们,陶冶造就人才,大小官吏都有自己的使命感.在尊重人才的今天,无疑颇具借鉴启示与现实意义.<原才>按照桐城之文"义法"写成,深得桐城创作之妙.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推进洋务运动的先驱,主要是因为其学识,魄力,民族危机意识和中兴名臣的地位,权力,威望等因素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他推行的洋务活动主要包括设厂制造,举办军工企业,培养人才,首派留学生,对外交涉等几个方面,其以“义理为本,洋务为用”的思想也成为尔后“中体西用”论的滥觞,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氏首倡洋务的动机,功过,指导思想等问题很值得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和李元度早年关系非同一般,曾三次邀请李加入其幕府,后又三次弹劾李,两人关系随之降至冰点,但两人不计前嫌晚年关系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17.
湖湘学是宋代之后非官方的儒学流派在湖湘地区逐渐积淀而成的地方文化,以经世致用的事功特色区别于其它学派.在湖湘学浸染下曾国藩形成以转移风气为宗旨的系统人才教育观,把湖湘学经世致用、以外王达于内圣的思维倾向融入了他的人才教育观中.曾国藩的人才教育观体现了近代社会中国士人在教育近代化发轫阶段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抗西学冲击的文化自危、自省、自卫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在某种程度上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想。他吸纳了先秦至清初礼学思想的素养,认为“礼”不等同于礼节仪式,而是修齐治平的根本,万事万物的归结。“其学问宗旨以礼为归”,认为礼学经典是经世之学,以及立身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必读书,并将其作为融通汉、宋两家的途径。他继承了礼以“时”为大的思想,主张因时变通,从而能够进行不同于传统的某些改革。但又不赞成“轻徇俗好”,仍坚持传统礼制的基本精神,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从而限制了变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礼”所蕴含的“不泥古制”的变易精神,为传统文明转向新的文明提供了一条渠道。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及其相类似的传统士人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近代文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魏源、曾国藩、黄兴和近代中国军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军事逐渐由封建阶级军事演变为资产阶级军事。在近代中国军事变革过程中,湖南人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其中魏源的军事思想标志着近代中国军事变革思想的萌芽;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标志着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实践的开端;黄兴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则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一贯重视人才,有着颇具传统道德色彩的人才观念。他认为举贤用能既是治世之道,也是“仁”德之举;主张在用人原则上要广收慎用,珍视国家“名器”;在用人标准上,强调要德才兼顾,重视品德优劣;他还认为,人才以陶冶而成,主张对人才应以身垂范,“勤教严绳”,尤其要注重诚、廉、俭、勤诸德之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