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鹏  安立仁 《科研管理》2015,36(11):131-138
隐性知识表征直接影响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隐性知识异于显性知识,其难以通过命题符号准确和完整的表征,但这无法否认其在人脑中的存在性。文章从认识论视角出发,通过个体隐性知识表征模型论证了隐性知识是人的知觉中关于事物之间联系与特定情境的整体心像。在信息论及隐性知识表征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隐性知识的传递模型,其由隐性知识源、隐性知识输出映射、隐性知识展示、镜像、信道、隐性知识感知、隐性知识输入映射和隐性知识宿八个部件构成,隐性知识传递通过这八个部件完成从隐性知识演示到隐性知识吸取的完整传递过程。隐性知识传递的目标是最小化隐性知识条件熵,最大化传递主体间的互隐性知识量。  相似文献   

2.
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我们把研发活动区分为创意产生类活动和问题解决类活动。首先我们分析了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主效应,发现项目团队集权程度对隐性知识传递具有负向作用而其它项目特征对隐性知识传递均有正向作用;其次我们比较了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在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关系中的调制作用,发现在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的调制作用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最后,我们提出了简要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3.
孔德成  侯光明 《科学学研究》2012,30(8):1246-1252
为实现国防科技重大工程技术总成过程中多层次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本文融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对基于技术总成的多层次隐性知识传递特点和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技术总成的多层次隐性知识传递模型。通过对模型平衡点的求解和稳定性分析得出多层次隐性知识有效传递的基本参数控制条件为:δ1,δ2>1,且传递效果与δ1,δ2正相关。最后,基于管理学视角,提出通过构建支撑知识交互的信息技术平台,建立高效的组合式激励机制和营造鼓励知识交流和创新的工程文化促进基于技术总成的国防科技重大工程多层次隐性知识的高效传递。  相似文献   

4.
隐性知识的粘着性,使得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依附的主体在不断发生变化。根据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所依附的主体不同,将转移过程分解为隐性知识发送、传递、形成3个子过程,并分别对各个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知识分类、隐性知识传递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将促进有益于工作人员和学生发展的隐性知识共享、传递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由于隐性知识的"粘滞性"特点,企业为了隐性知识的顺利传递通常选择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发展,因此隐性知识传递一直被认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分析隐性知识的传递对于创意产业集聚这一新兴产业的影响.基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认为隐性知识传递是我国创意产业集聚的本质原因,并对创意产业集群中的隐性知识进行两种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有效的知识传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网络凭借其良好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对于隐形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少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对高技术企业内部员工的非正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网络特征和联系特征对知识传递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个体的沟通意愿和沟通频率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最后,知识缄默性对于信任、工作互动程度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信任、工作互动对知识传递效果的促进作用随着知识缄默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管理的重心和落脚点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持续的学习和创新。由于对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递无法通过外力实现,因而在企业中,实现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将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企业有效管理隐性知识的主要内在因素,并针对这几大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隐性知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挖掘教师的隐性知识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究教师隐性知识传递途径,建立一套教师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0.
摘要:技术转移能够实现企业间技术能力的传递,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有效途径。在技术转移中,由于技术能力的主体是内含于其中的隐性知识体系,因而对隐性知识的系统转化能够有效促进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造。在系统识别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技术转移中的转化过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困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关键。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是隐性知识的传播者、接受者以及传播渠道共同构成的对知识进行双向传递、吸收和应用的过程。而传播者的传播水平、接受者的接受能力以及传播的渠道正是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流程的桎梏。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除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困境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武开  徐荣贞 《情报杂志》2012,31(8):188-193,160
根据隐性知识的不易代码化传递和应用环境依赖性特点,提出隐性知识增量模型,利用溢出前后知识重叠度说明企业隐性知识变化情况.依据模型分析隐性知识溢出后促发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阐述了由隐性知识引起的集群创新问题,对企业吸收和应用隐性知识,以及保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知识破损”这一隐性知识转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简要评述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认知、行为及技术3个层面全面考察隐性知识转移中知识破损的原因,发现知识偏差、转移意愿与接受意愿、双方互动以及转移渠道等都会引发知识破损的产生.在产学研背景下,知识破损的发生,会使得隐性知识无法有效传递,影响接受方吸收隐性知识,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导致产学研主体间关系风险增加.要规避知识破损的发生,产学研各方就要在规避知识偏差、建立协同关系以及选择恰当的转移渠道等方面做出努力.由此以期证明:知识破损是导致隐性知识转移失败的关键所在,产学研隐性知识转移要取得成功,首先要重视知识破损的存在,并采取一定措施规避知识破损.  相似文献   

14.
组织资本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组织资本的基础是组织内部的知识,而知识的隐性和动态的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知识产生价值需要通过外显化等方式将隐性知识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传递和转移来体现,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又相互作用,并不断超越而产生新的知识。将组织资本的形成解释为组织知识的产生和转移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信任是维持科学家相互合作的关键因素,并会使科学家之间产生知识传递,使知识由个人所有传递为多人共有。对信任机制导向的科学知识传递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科研合作者信任关系的维护,还能加速促进知识传递,从而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方法/过程]首先,利用美国物理学会数据集(APS)对科研合作者的信任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分布规律;然后,将科研合作者间的知识传递划分为隐性知识传递与显性知识传递,梳理合作网络中知识传递的路径;最后,利用回归分析对合作者之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递量的作用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科研合作者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传递有着明显的时序共振规律;产生隐性传递的合作团队的信任程度比产生显性传递的合作团队的信任程度更低;显性传递与信任程度的相关性更高,但依赖性更低。基于此研究结果,将科研合作信任情感研究扩展到信任行为,并通过量化科研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减少在合作横截面中测量静态信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知识特征与知识传递媒体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传递是知识创造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从知识特征入手,分析根据知识特征如何选择合适的知识传递媒体。首先,本文定义了知识歧义性,论证了知识歧义性与性息歧义性的本质一致,并指出减少歧义性的根本途径都是组织学习;然后论证知识歧义性是选择知识传递媒体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指出知识的隐性特征是选择知识传递媒体的重要影响因素;然后引入信息富裕和媒体富裕的概念,得到知识特征与媒体富裕匹配规律,即知识的隐性特征越强,所需的媒体富裕度越高,最后用已有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该规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当前关于知识转化的相关研究,从本体出发,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框架,从而能有效地应用和共享隐性知识。这种框架由获取模块、存储模块、推理模块和传递模块组成,最后会给出一个电脑故障诊断实例来加以阐述该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个体隐性知识的层次结构及维度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作学  王前 《情报杂志》2006,25(11):75-77
隐性知识在组织知识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识别、应用个体的隐性知识对于组织的自主创新,进而培育、更新核心竞争力显得非常重要。在界定个体隐性知识含义的基础上,区分了通用隐性知识和专用隐性知识,提出了个体隐性知识的层次结构和维度模型,为评价个体隐性知识水平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陈炎  徐宽  严巍 《现代情报》2011,31(8):162-164
本文从高校教学环境中隐性知识的本身、隐性知识主体及隐性知识共享环境入手,探讨了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通过构建隐性知识共享环境对教学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共享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隐性侦查情报是侦查认知能力的独特资源,是显性侦查情报的载体和源泉。对隐性侦查情报的存在状态、维系机理及内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对其进行甄别判断、显性转化和便捷传递。[研究方法]参循“隐性知识”理论,阐明隐性侦查情报在侦查人员思维领域中的两种觉知状态、认知主体维系及三维互动结构等特性,剖析隐性侦查情报生成过程中认识者与辅助意识、认识者与目标意识、辅助意识与目标意识之间微观结构,进一步明确隐性侦查情报生成的内在逻辑和互动规律。[研究结论]为提升隐性侦查情报研判的准确性、显化的可行性、传递的便捷性,需尽可能丰富侦查人员的辅助觉知,尽早明确焦点觉知,并根据不同的侦查情势,激活辅助觉知与焦点觉知之间的双向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