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而3~6岁正是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其终身受益。望都县县直机关幼儿园自2011年初开始实施"知行合一"教育,"四轮"驱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古时候的忠、孝、礼、仪,现在的五讲四美三热爱,都是思想品德的范畴。从古到今,品德的教育都摆在教育的首位。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好了,能够自食其力,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幸福地生活,那么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德育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园的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德育水平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可见品德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是首要的。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成人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将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奠定基础。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多方面的,诚实则是良好的品德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诚实品德呢?一、让孩子知道诚实的重要性卡尔·威特说:"一个人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他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5.
郭珠玉 《广西教育》2013,(45):37-37,4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品德课则承担着品德教育的重任。然而,在现行的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小学品德教学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如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地“满堂灌”;学校缺乏专职的品德课教师,多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灵动安排小学品德课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句谚语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指的是对于一个人来讲 ,看他三岁时的品德 ,便知他长大后的为人 ,了解他七岁时的言行 ,便可知晓他到老的作为 ,此话虽有偏颇 ,但从另一方面却喻示了幼儿期养成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人一生的道理。不少教育家和名人都曾强调自幼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 ,有好有坏 ,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其益 ;习惯养不好 ,则终身受其果。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  相似文献   

7.
姜钰鹏 《教师》2019,(5):1-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大学时,这句话镌刻在学校校门的背后,我当时看了一眼便记住了这句话,只是不知其中深意。许久之后才知道这句话出自儒学经典《大学》,其大意是:博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当时觉得当老师的大概最能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教书育人就是传承光明正大的品德,并教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才德应用于生活,最终使人类和社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树立科学的识人用人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克明 《中国培训》2004,(11):11-12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所谓人才观,就是关于人才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人才观之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犹如世界观、人生观之于人生的重要性一样。有无科学的人才观,往往决定着人才工作的方向和效果。首先是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识人观念识人既要看才能,更要看品德,力求德才兼备,不可重才轻德。“德”,顾名思义,是道德、品德的意思。但长期以来,我们评价选拔干部时更多地把“德”单纯理解为政治标准。这种片面性给一些道德败坏的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以政治上的伪装换取组织上的信任,从而进入各级领导层…  相似文献   

9.
道德素质,又叫道德品质、品德或德性,即个人的道德面貌。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结构,既是个体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又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 品德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发展,包括品德才智两个方面,而道德品质,决定一个人为什么目的服务。所以,道德素质教育对中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中学时期,即11—18岁,为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时期是:一方面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时期,另一方面,又是心理的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非常时期。是逆反心…  相似文献   

10.
恋爱的标准     
有青年向陶行知请教,恋爱的标准是什么?陶行知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爱悦。”青年说:“这不够,德行才是恋爱的惟一标准。”陶行知忍住笑说:“你才20多岁吧?好,现在有个70岁的老太婆,品德高超,你会爱她吗?我看你还是要年轻貌美的女郎吧?”大家都笑了。有学生来告状,说有些人恋爱当饭吃。陶先生说:“你每天吃一顿饭,大概半小时吧?一天如用一个半小时,像吃饭一样谈恋爱,我看没有什么不好!何况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人不吃饭不行,青年不谈恋爱也不行。”他话题一转又说,“但有些人本末倒置就不行了。”他顺口念了一首诗:“做事读书不起劲,…  相似文献   

11.
董明华 《小学生》2013,(12):112-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而小学品德学科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更为迫切,如果没有丰厚真实而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支撑,品德课程就让人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的道德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学实践中,品德课教师经常会出现困惑,为什么我们依据教材展开教学,可实效性却不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品德课程缺少资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品德教师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界定品德内涵及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出发,着重对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进而提出了培养品德的措施和办法。认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呈阶段性的;知与行的统一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形成有权威的教育合力是品德发展的关键,品德的形成不能脱离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严文青 《辅导员》2009,(11):33-34
小学品德课程改革曾被视为第八次课改的一个亮点,但从基层的实施情况看,似乎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总体上看,学校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仍未有效实施教学,学生也没有从课程中获得太多有益的发展……小学品德课程管理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该如何面对?为此,我们进行了“小学品德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的课题研究,旨在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4.
青年成才因素与成才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青年成才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成才都离不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成才的内在因素可以概括为品德素质、胆识素质、知识素质、智能素质和体力素质五个方面。品德素质。它包括政治品德、思想品德、人生观和个性心理品德。 (1 )政治品德 ,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法纪观念等。社会主义人才必须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必须有严明的法纪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核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 )思想品德 ,是指一个人的思…  相似文献   

15.
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小班的幼儿...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作者对品德与社会性的概念、结构及其两者关系的理解,强调人的品德与社会性在个体、生渊发展中的统一性,认为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其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品德的发展则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个体品德发展与道德观念影响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介了亨利和怀特的道德观念影响源理论及其测量方法,指出个体品德发展中的外在动力因素主要是家庭、同伴、教育者与传媒、个体的自我服务倾向、社会和谐的要求及公正、平等的观念。这些因素与个体的认知结构一起推动着他们品德的发展,其中家庭因素尤其重要。家庭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影响着个体品德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同时还指出,当前品德心理学研究应把品德内容的研究和品德发展形式阶段的研究结合起来;应重视品德相关变量及道德行为的培养;加强品德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我们观照学校品德课程的开发。品德教学的校本发展,其关键因素在于造就优秀品德老师。优秀教师是品德课程的第一资源,是最具优势的资源。立德树人需要好教师。有了好教师,学校的品德课程开发、品德教学的校本发展才有可能,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品德教学被削弱的现象,使品德课程  相似文献   

19.
张扬良好的品德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当教育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主张张扬人的个性,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时,我们审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便会发现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张扬学生良好的品德个性。一、品德个性的独特性品德是个性的社会特征之一,是个性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品德个性是人的品德发展的心理特征(也有学者把品德个性列为人格的一个内容),它集中体现在品德认知、品德思维、品德情感、品德行为等维度上,即品德个性的独特性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是内在转化过程与外部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体。一、内在转化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 ,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问题。但是 ,由认知到行为是不能直接转化的 ,其间还必须经过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的均衡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知 ,即思想政治品德认识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领悟。它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概念、思想政治品德判断以及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